林文海
摘 要: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重、認知能力不足,致使其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長此以往,會讓其對學習失去興趣,從而產生厭倦心理,這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課堂質量。主要對小學數學新式課堂教學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式課堂;教學策略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邏輯性較強,知識內容復雜難懂,不利于學生學習,因此,教師在授課前應將復雜的知識具體化,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隨著新課標理念的推廣,教育部門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作為教學目標,以便讓其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整合教材內容,感受數學魅力
教材是教育專家智慧的結晶,能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培養文化素養。對于學生來說,數學課堂是枯燥乏味的,使其無法進入學習狀態,對學習失去興趣,讓其不愿去學習,從而影響學習成績,降低課堂效率。因此,教師應關注學生情況,多與其交流,以便了解其想法,這樣就能制定出符合學生需求的授課方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熟悉教材內容,將教材中的重點知識整理出來并進行第二次整合與分析,這樣能夠挖掘深層的知識,以此來增加知識儲存量,培養學生文化素養[1]。在授課時,教師應以教材為依據,創設出符合需求的授課環節,將概念的建立、結論、公式以及定理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能夠幫助其理解知識,增加知識積累,提高課堂質量。
以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課“大數的認識”為例,在上課前,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來設計授課環節。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先教授萬級數的讀法和寫法,使其學會比較億以內數的大小,能夠把整萬的數改寫為“萬”作單位的數,讓其在認數的過程中,學會大數的運用方法,培養數感。這樣能夠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并對教材產生新的認知,為接下來的授課做準備。
二、多元化教學法,構建新式課堂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授課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適用于數學課堂。因此,教師應改變教學方式,創設新式授課方式,提高課堂效率。在開展教學時,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查詢資料,以此來補充教材知識的不足,幫助學生增加知識量,提高成績。同時,運用信息技術搜索有關數學知識的圖片,通過圖片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對數學產生興趣,以便感知數學知識,進行系統性的學習,這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構建新式課堂[2]。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小節“觀察物體(二)”一課為例,在授課前,教師應了解教材內容,并運用信息技術查詢有關物體資料,通過這種方式來彌補教材的缺陷。教師應要求學生回憶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物體,比如,街道兩邊商店的牌匾是長方形的圖片。這能夠促進學生思維,培養其觀察能力,讓其在觀察的過程中增加對物體的興趣,有助于培養數感。同時可運用信息技術查詢圖片,比如,在超市里顧客買東西結賬的圖片,這樣能夠將學生代入情境中,使其在情境中感知數學,從而走進數學的世界。
三、生活化教學法,培養觀察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與其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將生活與教材相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數學,從而體會數學的魅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先了解教材內容,并運用思維導圖將教材重點內容進行整合,這樣就能夠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課堂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先講述數學知識,讓其對教材有初步的了解。運用生活中的事件或者物體來吸引學生注意,讓其目光緊跟教師,這樣能夠讓其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同時,教師可提出與生活有關的問題,要求學生觀察,尋找問題的答案。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里學習知識,鍛煉其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有利于培養其觀察力[3]。
以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二章“觀察物體”一課為例,在上課前,教師應熟悉教材內容,并將教材中的重要內容標記出來,這樣能夠避免在課堂上浪費時間,以便提高授課效率。教師應根據教材設計課件,準備不同形狀的模型,將其作為教學工具。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先教授教材知識,讓其對教材感興趣。要求學生回憶生活中的物體,并運用不同形狀的模型拼出圖形,將其展示在課堂上。這樣能夠讓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拼擺、驗證的過程來培養空間觀念以及推理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課堂上,教師應通過整合教材內容來感受數學魅力,運用多元化教學法來構建新式課堂,借助生活化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讓其對數學產生興趣,以便于培養數感,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體會數學的魅力,有利于培養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鞏永全.淺析提升鄉村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措施[J].農家參謀,2019(21):248.
[2]韋昌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升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6):55.
[3]王利梅.對小學數學探究式課堂教學的案例的分析[A].2020課程教學與管理云論壇(重慶分會場)論文集[C],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