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毓卿
摘要: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高中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對學生的人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學科的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快地掌握學科知識,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梳理化學變化的觀念和平衡思想,從而形成化學實驗探究的意識,用于追求科學精神。
關鍵詞:高中化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0-0061
化學核心素養對于學生高中化學學習起關鍵作用,對于學生在高中化學中能夠流暢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還能引導學生培養學科思維與科學態度。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對于學生化學核心素質的培養,是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善,通過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體會到化學的樂趣,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重設疑引思
在高中化學學習中,我們不僅要從宏觀的角度了解物質的性質,還要從微觀的角度探析物質的結構,這樣才能對物質有更加直觀、全面的理解。而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正是重要的化學核心素養,但要想培養這種能力,學生首先要具有較好的思維品質,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其次學生要掌握基本的化學觀念,了解結構和性質的關系。因此,在高中化學課堂上,教師不妨加強設疑引思,引導學生從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并適當滲透化學觀念,從而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例如在學習《金屬晶體》一課時,筆者先給學生展示一些金屬制品,比如:導線、鍋、汽車等等,然后提問道:“同學們能根據金屬的用途來說明它具有哪些性質嗎?”學生經過思考,給出金屬的一些物理性質。接著,筆者給學生介紹金屬鍵、金屬晶體這兩個重要概念,并以圖片的形式展示金屬晶體的結構。然后,筆者提問道:“同學們能不能從微觀的角度來解釋金屬導電的原因?”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到金屬晶體中存在許多自由電子,在外加電場的條件下這些電子會發生定向移動,進而形成電流,這決定了金屬具有導電性。通過以上問答,可以引導學生從宏觀、微觀兩種不同的角度探討問題,以使學生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等化學觀念,從而促進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能力的進步。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
化學核心素養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素養,這是學生需要具備的一項核心素養。但是,在傳統教學工作中,教師所講授的課程內容有限,過多專注于肉眼可見的宏觀事物,對微觀世界的研究不夠深入。同時,在教學相關的微觀知識時,也缺乏生動、明確的教學闡釋,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素養。為了解決上述教學問題,我們可以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對微觀世界中的化學知識進行生動形象的闡釋。比如,根據化學課程的實際內容,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影音播放功能,導入一些與課程相關的微觀世界的視頻及音頻等內容,從而引領學生走入生動形象的微觀世界中,讓學生可以從微觀世界中客觀地看待宏觀世界,進而探究化學知識的本質規律。
以“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有關內容為例,為了讓課程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先結合課程教學的內容,對一些抽象的微觀知識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現出來,以供學生學習和參考,使其能夠有效地聯系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首先,在講解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內容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導入具體的圖片內容,以生動形象地展示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過程,包括微觀圖片與實物模型的共同展示。比如,道爾頓和湯姆生所認為的原子結構模型分別像“實心球式”和“葡萄干面包式”的樣子,那么教師可以引入微觀圖片和實物圖片,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在此期間,學生可以先分析原子的微觀圖片;然后聯合實物模型,引導學生將微觀圖片與實物模型聯系起來,切實地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探索以及宏觀世界的辨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素養。
三、重視實驗教學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點,也是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關鍵。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之外,還需要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實驗過程中,在實驗中驗證知識、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如學習“氧化還原反應”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堂實驗作業,以尋找維生素C使碘酒溶液褪色的原因為課題,將學生分成若干實驗小組,準備玻璃杯兩個,維生素C片若干、碘酒、滴管和攪拌棒,將一個玻璃杯裝水并滴入幾滴碘酒攪拌均勻,在另一個玻璃杯中融化一粒維生素C藥片,再將維C溶液倒入碘酒溶液中觀察變化,會得出紅棕色的碘酒溶液與淺白色維C溶液混合后,液體呈現無色狀態的結果。根據實驗,學生就可以得出碘具有氧化性,維C具有還原性,二者可以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并得出方程式。實驗的操作并成功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使其實踐能力進一步增強。
四、形成化學思維
隨著新課標的普及,高考化學試卷的內容也開始生活化。因此,教師的教學也應該根據這一變化進行改變,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在做題的時候更加得心應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讓學生形成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習慣,這對于化學學習來講非常重要,每一個實驗以及物質的特征都是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的,宏觀下以及微觀下的物質形態以及組成是不同的,而且在一個反應中平衡環境下和不平衡環境下的現象也是不同的。比如在《鐵及其化合物》的學習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模型,然后學生在遇到一些不清楚的物質時可以根據模型進行其各種性質的預測,最后獲得其真實的用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應該讓學生形成微觀意識,引導學生從原子或者電荷守恒等方面對現象以及知識進行解讀。只有學生形成完善的化學思維,在解題以及知識的實際應用中才會更加熟練并且效果也會更好。
五、結語
綜上所述,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要注重優化教學效果,創設新型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和探索自然的熱情,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不斷探究與豐富學生的自然知識,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國泰.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策略[J].化工管理,2020(3).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學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