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一味的傳輸知識,學生也不是被動的聽講,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是存在互動的,而互動往往是通過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這種方式來體現。好的提問可以檢查學生學習情況,推動課程進度發展。不妥當的提問則對課堂進行無益,甚至會對學生思考形成阻礙,影響課堂效果。提問在教學過程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如何正確的運用提問技能?我認為我們應當明確并遵循幾點原則。
關鍵詞:音樂教學;提問技能;音樂課堂
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所以提問技能廣泛運用在音樂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中,通過提問來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從而開啟一場氣氛活躍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承上啟下,作為新舊知識之間的紐帶,能夠幫助學生回憶以往的知識,又能夠有效的學習新知識。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經驗的教師還可以以此來穩定課堂秩序,有目的的帶動學生的注意力,按部就班的進入到下一環節,吸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注意,達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
但提問不是“瞎問”,提問技能想要做到“有效”,就必須講究循循善誘、環環相扣。如何運用好提問技能,我認為我們應當注意以下四點:語言精煉、對癥下藥、注意順序、把握時機。
一、語言精煉
課堂提問中,不僅吐字要清晰,語言也要精煉,而語言精煉的重要前提是明確教學目的。首先教師在提問前要明確好本次課程的主題,要達成怎樣的教學要求,要完成怎樣的教學任務,根據本節課的目的而提出語言精煉的問題,避免為了提問而提問。
其次,明確了本節課的目的后進行的提問還要講究有效性?!斑@首歌曲美不美呀?”、“你們喜歡這首歌曲嗎?”、“好不好呀?”、“對不對呀?”這類的問題因為簡單易答,的確能夠帶動課堂氣氛,但實際上是無法反應最真實的教學效果的。在教學中應當盡量避免這種“無效式”問答,將“這首歌曲美不美?。俊薄ⅰ澳銈兿矚g這首歌嗎?”變為更加有效的問答,例如:“這首歌曲帶給你怎樣的感受?”、“通過聆聽,這首歌曲的情感是怎樣的?”。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索和討論,活躍課堂氣氛,也對之后的教學環節有所幫助,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了解到學生的看法,將教學效果清晰的展現出來。
二、對癥下藥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不同階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特點。
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差,對音樂的認知少,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教師逐步引導,提問難度不宜過大,多用如“你們聽見了什么?”、“你們感受到了哪些大自然的聲音?”等直觀提問,并且密切關注學生的狀態,根據其反應隨時的對教學方法進行適當調整。高年級的學生智力提高,相較于低年級的學生,內心情感迅速發展日漸豐富,并且有了音樂鑒賞和學唱演奏等經驗,因此教師提問的方式不能太過簡單幼稚,直觀式的提問已經不夠滿足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需要。與“這兩首歌曲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相比,“所以這兩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相同之處?”更適合向高年級學生提問。
而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學生,都要求教師的提問多元化,不僅要啟發學生思考,也要注重趣味性,提問方式不能一成不變,不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進行調整,也要根據具體班級的具體情況而定。
三、注意順序
教學設計是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而每個教學環節,幾乎都需要用到提問技能。
一堂課大致流程分為五步:導入部分、感知部分、分析部分、鞏固部分、小結作業。
導入部分是課程的開始,教師想要在開篇吸引眼球,提問就是一種十分有效且便捷的方式,如“同學們你們都喜歡什么類型的歌曲?”、“同學們看到這張圖片,會聯想到什么歌曲呢?”,以此來導入課堂,學生會積極活躍的進行回答,無疑是促進了之后的教學活動。
感知部分是學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環節,在此環節中大部分的教師會通過反復聆聽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體會歌曲,而單純的聆聽是不夠的,需要教師提問設疑,引起學生重視和思考。例如播放歌曲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這首歌曲的節奏是怎樣的?”,同學們回答“是2/4節奏”,教師:“很好,那么現在讓我們深入的探討一下2/4的節奏特點吧?!保绱艘粊肀阕匀欢坏囊饘W生對2/4節奏的注意,再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此歌曲的音樂要素特點,為之后的學習做鋪墊。
分析環節是整節課的重點,學唱課便要在此環節著重學唱,學習歌曲的旋律和歌詞,進行完整的演唱。欣賞課則需要在此環節分析歌曲結構、曲式等特點,幫助學生理解歌曲的創作手法,從而理解歌曲的內涵與情感。在此環節中,教師要基于教學的難點和重點設計好提問內容,可以將難點重點分為幾個簡單易懂的小問題,逐一提出再逐一解決,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帶領學生逐步攻克本節課的難點,完成本節課的主要任務。
鞏固環節是對本節課的延續或提升,小結作業是本節課的總結,在此環節可以運用提問技能也可以不用,這里提出一些意見: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小組討論的方式,再派小組代表上臺由教師提問引導,使其發表意見,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夠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情況。
四、把握時機
提問不是隨意的提問,如果教師從課堂的開始問到結束,不僅無益于學生學習,也會使學生產生疲勞感,甚至會使教學產生反效果。
提問應當把握好時機,例如感知環節時,播放歌曲后先提問學生對本歌曲的感受,然后再次播放歌曲,再向學生提出本歌曲的節奏、速度等音樂要素的問題。第一次聆聽時,學生對于本首歌曲還有些陌生,只適合提問一些主觀感受,如果此時提問過深的問題,學生無法回答,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迷茫。而第二次聆聽后,學生反復聆聽過歌曲,對于歌曲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此時便可以趁熱打鐵,詢問有關音樂要素的問題。
提問是一門藝術,在教學中運用得當能夠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以上是本人通過學習做出的一些總結,可供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進行參考,在今后的教學中也會不斷的摸索提升。
參考文獻
[1]徐錫祺,《中國歷史微課教學教程》,科學出版社1999版
[2]馬達,《音樂微格教學》,廈門大學出版社
[3]孟憲凱,《微格教學基礎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簡介:李佟雨(1999,12,26),女,吉林省松原人,延吉市公園區延邊大學,音樂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