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軒 廖俊智
摘要:大學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培養專業型、理論型等人才,以滿足社會實際需要。德育教育和學生人格塑造有著緊密關系,能夠發揮對學生的思想引導作用,為學生今后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而這一時期屬于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注重德育教育的開展,幫助學生進行人格塑造,提升其思想認知,形成良好思想理念。
關鍵詞:德育教育;學生人格塑造;人文素養;三觀培育
隨著改革開放新時代的發展,新時代思政教育的“三個使命”被提出——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思想品德,塑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格,引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三個使命強調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大學時期的青年正處于思想文化知識蓬勃發展的年齡,正是積極向上的思想價值觀建立的時期。將德育工作滲透到大學教育的日常課程中,通過思政教育紐帶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思想觀,世界觀,引領大學生思想道德體系的健康發展。
一、德育教育與人格塑造的辯證關系分析
德育教育是培養品行優良,德學兼備的新時代青少年的中堅力量。德育教育和學生人格塑造有著緊密關系,能夠發揮對學生的思想引導作用,為學生今后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而這一時期屬于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注重德育教育的開展,幫助學生進行人格塑造,提升其思想認知,形成良好思想理念。
在德育教育的內涵方面,德育教育主要是對學生思想品質進行教育,其中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德育教育的實施,能夠發揮對學生的引導、塑造作用,使學生的素質和品格與社會發展相符,進而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
人格主要是指在社會條件下,將特定道德作為標準,并且通過實踐的實施,形成個人特色的行為特點和心理認知,體現了個體在不同環境中的特質,其中主要包括性格、動機、價值觀、能力、態度、人品等,是個人行為和內在精神的集中體現,學生人格的形成與其在社會中的發展緊密相關。在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時,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引導。
德育教育與學生的人格塑造是辯證相關的,二者相互作用。一方面,德育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基礎德育教育的實施,主要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會對德育教育中的理論基礎進行分析,在講授結束之后,組織學生進行相關實踐,例如和企業之間的合作,讓學生進入企業中去實踐、學習。由此可見,德育教育是對學生人格塑造的關鍵和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開展職業理念教育、職業素質教育、職業法治教育等內容,然后進行系統化培訓,促進學生正確三觀的養成。人格素質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內容德育教育實施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使學生性格、態度、能力、人品以及價值觀等得到全面提升,使學生在處理問題時運用理性、正確的態度,進而更適應社會不斷發展,即使在今后工作中面臨復雜社會環境,也能以平和心境加以對待。
另一方面,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促進德育教育質量的提升。當前社會正處于高速發展中,對于人才也有著越來越高的需求,高素質是今后人才發展必備,學生在學習中不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也需要具有一定實踐水平。同時也需要具備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精神。除此之外,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個人綜合素質緊密相關,學生只有具備較高綜合素質,才能實現競爭力的提升,輕松融入今后團隊工作中,為企業發展貢獻力量。因此加強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十分必要,在這種狀態下,學生才能樹立正確三觀,建立正確職業規劃,進而使自身價值得以全面實現。除此之外,對學生的人格塑造,能夠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使學生的個人魅力得到充分發揮。活動的開展能夠使學生對德育教育內容有更深刻的感悟與體驗,因此,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德育活動中,讓學生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魅力。并通過多樣化方式的運用,給學生帶來比較全面的影響,促進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這樣學生才能向著正確發展道路前進,進而實現德育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
二、德育在學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1、德育教育能夠推動學生良好人格的養成
德育教育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能夠使教育的實施更具活力。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德育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對道德法制、職業技能有充分認識和了解,提升其道德鑒賞水平。德育教育的開展,主要是為了培養高素質職業化人才,因此需要使學生的德育教育影響下,形成崗位精神、專業精神和團隊精神等,也需要對學生開展情感教育、誠信教育,讓學生對理解與回報產生正確認識,促進其高尚品格的形成。中職階段學生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因此,在進行德育教育時,需要找出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強化其心理建設,為其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在進行德育教育時,還需要注重對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使其在團隊合作中懂得奉獻,也能具備相應競爭意識。
2、德育教育能夠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在進行德育教育和人格塑造時,學校應該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將德育教育融入在技能教學和班會中。并且將人文素質教育作為依托,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塑造和升華。除了日常教學中的一些內容,也需要使人文課程的種類更豐富,實施多樣化校園活動,建立各種社團,如排球社團、足球社團、攝影協會、武術協會、書法協會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社團,在這種狀況下,學生能夠融入課堂,獲得一定職業體驗,擴大交際范圍。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利用手機APP來觀看時事政治、新聞報道,以及查找各種資料。進而為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更好地實現德育目標,使學生人格得到塑造。
3、德育教育能夠加強對學生的理念引導
多數學生在生活或者是學習中都會存在一定自卑心理,對于學習多數情況下出于應付,而這種狀況的出現對學生的成長、發展都比較不利。大學院校的學生,身心發展尚且不夠成熟,教師的正確、合理引導十分重要。在引導學生時,教師應該踐行以人為本理念,將課堂教學作為依托,并且給予其課外活動充分指導,使學生受到積極暗示和鼓勵,發現和挖掘自身優點與閃光點,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就課外活動來講,教師可以定期舉辦技能大賽、朗誦比賽、文藝演出等內容,將其作為學生展示自己的載體,對于表現良好的學生給予獎勵,增強其信心和勇氣,使學生在活動中,了解怎樣與他人溝通、合作,使其在活動中保持良好心態,進而實現對人格的塑造。
德育教育對學生的人格塑造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以及為誰培養這是根本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轉變思路與方法,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實際需求,加強對學生正面引導,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踐行素質教育理念,使學生在成長、發展中擁有健全人格,也使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