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思麗
摘 ?要:本文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105頁例2為例,探討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怎樣烙餅才最合理”的實踐策略,培養學生初步的優化意識。
關鍵詞:烙餅問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105頁例2
【學情與教材分析】 “烙餅問題”是數學廣角中“優化問題”的內容,主要通過討論烙餅時怎樣合理安排操作最節省時間,讓學生體會在解決問題中優化思想的應用。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不易理解,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烙餅,但缺乏烙餅的實踐經驗,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演繹、列舉、觀察、合作討論、優化等方法,由直觀到抽象,幫助學生理解“怎樣烙餅才最合理”的實踐策略,培養學生初步的優化意識。
【教學目標】
1. 通過簡單事例,初步體會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化方案的意識,并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化方案。
2. 通過觀察、操作、比較、討論、思考等活動,尋找規律,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精神。
3.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索的樂趣,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初步體會優化思想的應用。
【教學難點】 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彩色圓形圖片、表格、練習題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教師設問: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碰到一些數學問題,例如煮熟一個雞蛋要用5分鐘時間,煮熟4個雞蛋要用多長時間?
預設生成1:一個一個的煮,一個8分鐘,5個要40分鐘時間。
預設生成2:把5個雞蛋一起放進鍋里面煮,要用8分鐘時間。
(二)再次設問:為什么會想到一起煮呢?
(三)教師小結:當5個雞蛋一起放進鍋里面煮時,既可以節約時間,又能節約能源。看來,煮雞蛋是要講究方法的!生活中這類問題還有很多,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其中的一個數學問題——也需要講究方法的“烙餅問題”。
(設計意圖: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伊始,我從生活中“煮雞蛋”的簡單事例出發,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回顧平時怎樣合理安排操作能節省時間,為新知教學滲透優化思想做好準備。)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讀信息,理解烙餅規則
1. 課件呈現主題圖, 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關鍵的數學信息:每次只能烙兩張餅,兩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鐘。
2. 教師追問,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深入解讀數學信息:
(1)“每次最多只能烙兩張餅”是什么意思?
(2)兩面都要烙呢?師強調:為了表達方便,我們可以把先烙的一面叫作正面,后烙的一面叫作反面。
(設計意圖:“每次只能烙兩張餅,兩面都要烙”是活動的基礎,是操作活動得以進行的基點和前提。但學生由于自身知識的局限,在解讀主題圖時,常表現為照本宣科,淺嘗輒止。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師適時引導。通過對信息的解讀,使學生透過文字的表面,深入理解內涵,使學生深刻理解到烙餅的規則。)
(二)觀察法,探究2張餅的最優烙法
1. 烙1張餅的需要多少時間?
讓學生說出時間,并說出具體烙法。在說烙法的同時,教師在黑板上用彩色圓片直觀演示,加深學生對烙餅過程的直觀認識。并完成板書。1張烙餅需要3+3=6分鐘。
2. 研究2張餅的最優烙法
設問:如果要烙2張餅呢?需要幾分鐘?
(1)同位互說:你是怎樣烙的?所用時間是多少?
(2)指名學生匯報,預設出現兩種情況:
①烙一張餅需要6分鐘,烙兩張餅需要12分鐘。
②可兩張餅一起烙,先烙正面需要3分鐘,再烙反面,又需要3分鐘,共6分鐘。
學生匯報時,師結合教具在黑板上直觀演示,讓學生具體明白兩種烙法的操作過程,并引導學生進行完整口述。
(3)比較優化兩種方案。
設疑:你認為哪種方案好?為什么?
讓學生從兩種方案中比較得出:第二種方案好,原因是節省時間,只需要6分鐘就可烙好兩張餅,從而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4)滲透用表格記錄烙餅方法。
教師演示,引導學生填好表格:
(5)設疑:一張餅和兩張餅的張數不同,但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為什么?
最后師小結:這就是烙兩張餅的最佳方法,并板書:2張(同時烙) 6分鐘
看來,要想使烙餅花的時間最短,就應該盡量讓鍋不留空,也就是盡量保持鍋里有2張餅。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首先讓學生探究2張餅的最優烙法,降低思維的難度,減緩知識的坡度,同時在解決2張餅的問題上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化方案的意識,為探究3張餅的最優烙法做好鋪墊。)
(三)動手操作,探究3張餅的最優烙法
1. 設問:小紅一家3口人,每人吃一張餅,媽媽要烙3張餅,怎樣烙才能讓大家盡快吃上餅?需要多少時間?
靜靜地想一想,需要多少時間? (有了想法過后)
完成以下要求:
(1)用1、2、3號圓片當餅,課桌面當鍋,烙一烙;
(2)烙完后,用你喜歡的方式把烙餅的流程記錄下來。
記錄完成后,小組交流交流自己的烙餅方法。
2. 展示烙法,尋求最優方案。
請同桌上臺,一生講解,一生用學具演示烙餅過程。(預設學生生成:第一種:12分鐘、第二種:9分鐘)
(1)學生匯報后,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贊賞,并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用9分鐘烙完3張餅的過程。
(2)同桌合作再次實踐體驗“9分鐘的烙法”。
3. 集體交流,對比擇優。
課件出示剛才烙3張餅的兩種方法,讓學生仔細觀察,并思考:都是烙熟3張餅,為什么9分鐘的方法會比12分鐘的方法節省3分鐘?
學生交流質疑,最后得出:9分鐘烙的時候,每次鍋里都有兩張餅在烙,只需要烙3次,所以節省了時間。
師:想一想,這是最省時間的烙法嗎?為什么?
師小結:孩子們,其實烙餅就是在烙——面。
師小結:這就是烙3張餅的最佳方法。板書:3張(最佳方法) 9分鐘。
(設計意圖:“如何盡快烙好3張餅”是本課的關鍵也是難點,在探究3張餅的最優烙法時,我讓學生借助學具、動手操作、直觀演示,結合課件演示兩種烙法的對比,讓學生發現:充分利用鍋內的空間,使得每次鍋里同時烙兩張餅,這樣最節省時間。學生在直觀中思考、在操作中發現,從而感悟到簡單的運籌思想。安排學生“想、擺、說、比、議”等過程,突出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通過小組互助的學習方法能夠互補知識結構,有利于“學困生”的進步;通過交流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四)總結方法,探究規律
1. 脫離學具,思考4張餅的最優烙法
(1)設問:不擺學具,想一想: 如果要烙4張餅,怎樣烙才能最節省時間?
(2)追問:2張2張的烙有什么好處呢?
學生交流后得出:每次在鍋里烙2張餅,這樣最節省時間。
(3)小結:烙4張餅的時候,可以分成兩組,2張2張地烙,烙2張餅要幾分鐘?兩個2張一共幾分鐘?
根據學生的匯報,完成板書:
2. 小組討論5張餅的最優烙法
(1)四人小組討論:如果要烙5張餅呢?怎樣烙最節省時間?
(2)預設學生生成:
①先烙2張,再烙2張,最后烙1張。
②先烙2張,然后3張按3張的最佳方法烙。
(3)引導學生算出兩種方法的時間來比較這兩種方法,哪種方法最節省時間?
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板書:
(4)追問:“18分鐘”的這種方法在哪里浪費時間?
學生思考后回答。師小結:只要把后面的2張餅和1張餅合成一組按照3張餅的最佳方法來烙,最節省時間。
3. 畫圖分析6-9張餅的烙法
(1)設問:如果烙餅的張數是6張、7張、8張、9張餅時,怎樣烙最節省時間?請按照烙4張餅、5張餅的方法,在練習紙上寫一寫、算一算。
(2)根據學生反饋,形成板書。
在師生互動交流中引導得出:
①比較烙6張餅的兩種方法:
方法一:分兩組,每組按3張餅的最佳方法烙,共要烙18分鐘。
方法二:分三組,每組按2張餅的最佳方法烙,共要烙18分鐘。
師指出:兩種方法的時間一樣,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用3張餅的方法來烙時,需要不停地翻轉烙餅,增加難度。所以我們一般選擇一種容易操作的方法,把6分成2、2、2。
②當學生出現把7分成4和3或把9分成4和5時,要相機引導學生。
4. 總結規律
(1)設問:仔細觀察,當烙餅的個數是雙數時,應該怎樣烙最節省時間?當烙餅的個數是單數時,應怎樣烙最節省時間?
小組交流匯報,師生小結:當烙餅的個數是雙數時,就2張2張地烙,當烙餅的個數是單數時,可以先2張2張地烙,最后3張按最佳方法烙,這樣最節省時間。
(2)填表,尋找規律。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教師創設開放的學習情境,從探究烙2張和3張餅的最省時的方法入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烙多張餅的最佳方法和所用的最短時間。學生由操作到擺脫學具;由動作思維到抽象思維,層層深入,探究出烙餅張數與所用最短時間之間的關系,領悟到“運籌思想”的真諦。)
(五)鞏固應用,深化理解
(1)如果有20張餅,怎樣烙最節省時間?需要幾分鐘?
(2)如果有50張餅,怎樣烙最節省時間?需要幾分鐘?
(3)如果有1張餅,怎樣烙最節省時間?需要幾分鐘?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已經有了前面的規律,建立了數學模型,能很快正確地說出烙法,并計算時間。這樣既能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和應用,又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孩子們,其實我們生活中真正烙餅時還會考慮到口感、方便等因素,很少會這樣烙餅。但是這種烙餅的方法中卻蘊含了合理安排時間的問題,也就是最優化的問題,這是一種數學思考方法,也就是被數學家華羅庚稱為“統籌安排”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下面的問題:
1. 復印5張文字資料,正反面都要復印,如果一次最多放兩張復印紙,那么最少要復印幾次?如果每復印一次需要10秒,至少需要多少時間?
2. 一個鍋一次能同時煎3條魚,兩面各需煎5分鐘,煎6條魚最少要多少時間?
3. 如果這個鍋一次最多能同時煎10條魚,兩面都煎,每面要5分鐘,現在有15條魚,最少需要多少時間?
這個問題中又有怎樣的規律呢?大家可以課后繼續去探索……
(設計意圖:其實,“烙餅問題”是一種數學思考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此題作為知識學習后的一種延伸,旨在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能說一說你有什么收獲嗎?
同學們都說得很好!今后我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開動腦筋,合理安排,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有時候我們還需要打破常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責任編輯:陳華康)
參考文獻:
[1]劉憲升. 關于“烙餅問題”教材編寫和教學的研究(一)——編寫存在的問題及更優化的烙餅方案[J]. 小學教學參考,2021(14):1-3+16+105.
[2]劉憲升. 關于“烙餅問題”教材編寫和教學的研究(二)——“優化烙法”難以達成的主要原因[J]. 小學教學參考,2021(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