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芳
摘 要:地理學科研究的是自然環境,而學生身處于自然環境中,所以地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將地理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開展生活化教學可以使原本看起來很難的地理知識變得形象直觀,讓學生快速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其魅力所在,對其產生一定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而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培養。文章從意義、實踐、原則三個方面入手,闡述了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核心素養
生活化教學是在素質教育推進后出現的一種教學形式,其可以將知識與生活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因為在實踐中發現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讓學生發現生活與知識的聯系,讓學生主動地對生活中的知識進行探索,切實地對生活進行感知,從而讓學生有效地理解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效率。所以教師要將其重視起來。
一、 生活化教學有怎樣的意義
生活化教學依據的是一個理論、一個思想——生活即教育。因為很多知識是前人通過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不斷思考、探究總結出來的,在總結出來這些知識后其又會將其運用于國家的建設中,為人類的生活“增添色彩”,使人類的生活更加的方便快捷。學習的目的除了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之外還有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生活化教學就可以實現這一目的,因為生活化教學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有效地聯系在了一起,通過生活化的案例對知識進行呈現,學生可以切實地感知到生活中有怎樣的知識,并通過結合生活經驗快速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調查表明,在地理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可以讓學生明白自己所在的地區可能會出現怎樣的地理現象,可以讓學生對相關地區的地理問題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在了解了這些內容后,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會特別地去注意這些東西,潛移默化中學生的生存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生活化教學的運用消除了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部分學生在看到地理知識的時候會覺得頭疼,覺得其很抽象,從心里會產生一種對地理學習的排斥感。而將生活化教學運用起來,學生會發現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對知識進行學習,從而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有效的探究,使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有效的培養。
二、 生活化教學應該怎么進行課堂實踐
(一)生活化素材
結合教材內容來看,其與學生的生活是有著一定的聯系的。但是教材中的知識終究是有限的,素材也只有一點,光靠這些是沒辦法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的。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想辦法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知識素材引入課堂教學。不過教師在引入這些素材的時候要明白,這些素材和教材內容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去學習而提供的,所以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應根據這一特點,對“知識”進行“處理”,使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并提出一定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讓學生獲得一定的體驗,對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地圖的閱讀”的時候,教師要知道,地圖在生活中很常見,而且電視劇、電影中動不動就會出現主角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不知道要怎么出去,經過一番查找找到了地圖,并根據地圖順利走出去的情節。而主角之所以能出去,是因為地圖起到了作用,主角可以看懂地圖上的信息。所以在教學伊始,教師可以將相關的片段進行呈現,并提出這樣的問題:“主角為什么能夠走出去呢?如果給你一張地圖你能找出地圖上的信息嗎?”在學生回答完之后,教師可以將學校的地圖呈現在學生面前,然后這么說:“這里是一張地圖,請問你可以將其中的信息找出來嗎?”學生在看到這個地圖的時候會覺得很眼熟,然后通過生活經驗會發現這是學校的地圖,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就會以生活經驗為主,說自己曾經所見到過的事物。之后教師可以將所在城市的地圖呈現在學生面前,這個地圖相較而言就很正規了,左下角明確地標了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學生一看到這樣的地圖立馬就懵了,因為沒有看到過,沒辦法讀懂其中的信息,并對地圖本身產生一定的好奇。這時,教師就可以這么說:“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張地圖,尋找一下其中的信息吧!”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尋找,并將相關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滲透。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快速地吸收知識、理解知識。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計算兩個地方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使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形象,還可以有效地將其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有效地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還可以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生活和情境
在運用生活化教學的時候,經常會用到的一種教學方法就是情境創設。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切實地對知識進行感知,并讓學生從感性認知轉變為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出生活化的情境。
例如在教學“氣溫的變化與分布”的時候,教師要知道,如果直接對知識進行講解、教授,學生很有可能只是站在被動的位置上去進行記錄、記憶,對知識并沒有真正地理解、掌握,只是在教師的要求下進行了背誦,勉勉強強可以應付考試罷了。而且長時間處于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會喪失學習的興趣。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教師可以創設出生活化的情境。因為這部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本就有一定的聯系,學生天天都能感受到氣溫的變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伊始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覺得今天冷嗎?”學生會結合自己的感受進行回答,說“冷”或者“不冷”。之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知道今天多少度嗎?”有知道今天溫度的學生會快速地進行回答。在學生回答完之后,教師可以接著提問:“你們知道這一天里什么時間段最冷什么時間段最熱嗎?其變化是?”學生會說:“早晚最冷,中午最熱。”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哪一天的氣溫變化大呢?”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對氣溫的基本知識有一個簡單的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提出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什么在早上起床的時候會覺得天氣很冷呢?為什么在中午的時候就會覺得很熱呢?在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可以將相關的知識進行講解、分析,從而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深入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各項能力也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