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洪
摘 要:儒家和墨家在整個戰國時期,都處于“顯學”地位。兩家都重視教育,而且在教育思想方面都有深刻論述。文章從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及教育內容等方面入手,對儒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進行對比分析,提出其異同,并對儒家與墨家教育思想對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啟示進行探討。
關鍵詞:儒家;墨家;教育思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0-0032-02
儒家和墨家作為先秦時期的兩大著名學派,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教育角度來看,兩家的教育思想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寶貴財富,其教育目的、教育原則及教育方法等對我國當今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高校應該充分利用儒墨教育思想中體現出來的教育平等思想和重視道德教育思想,以古鑒今,為當代教育事業服務,以便更好地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一、儒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及教育內容
儒家教育思想在整個儒家學說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的教育目的是把人培養成君子,他認為君子的品格是對內“修己”、對外“安人”。孔子認為安邦治國的根本是教育。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把政治思想、倫理道德等傳播給民眾,從而對國家的安全穩定發揮重要作用。孔子肯定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他把教育推向平民,提出“有教無類”的觀點。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孔子探索出以下幾種教育方法。第一,因材施教。孔子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讓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第二,學思結合。孔子非常重視“學”與“思”相結合。他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的觀點,體現出“學”與“思”的辯證關系。第三,啟發教學。為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孔子采取“不憤不啟,不徘不發”(《論語·述而》)的啟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思考,直到學生想把問題弄明白但又思考不出時,再去開導,直到他們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卻又表達不清時,再去啟發。此外,孔子還總結出“循循善誘”“教學相長”等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現在的教師仍在使用。
孔子的教育內容以道德為中心,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培養等。《論語》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其中“行、忠、信”均屬于道德教育;《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書”屬于文化知識教育;“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屬于技能技巧教育。這是孔子在教育思想方面的歷史性貢獻,孔子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二、墨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及教育內容
墨家創始人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大量“兼士”,即奉行墨家兼愛學說的人。《墨子·尚賢上》記載:“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意思是如果國家擁有大量賢良人士,國家的治理就厚實;如果國家擁有的賢良人士太少,國家的治理就薄弱。因此,國家應通過教育增加賢良之人。
墨子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三條。一是強學強教。墨子認為學和教都是為“義”,因此學生必須強學,教師必須強教。“強學強教”是墨子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關于“強學”,墨子曾勸一位不愿學習的弟子說,“學”是一種義事,是天下最寶貴的東西,因此要努力學習。關于“強教”,墨子聽說禽滑厘喜歡勇,就親自上門告訴他什么是真正的勇。二是因材施教。墨子根據每個弟子的不同情況,分別給予不同的教育。他對弟子提出的要求是“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墨子·耕柱》)。三是實踐力行。墨子注重學思結合,更注重實踐力行。墨子主張“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他反對夸夸其談而不務實際的行為。
墨子認為實現“兼相愛、交相利”的國泰民安的理想社會的途徑就是教育。在墨家教育思想中,教育是一種“為義”的活動。墨子認為教育可以培育出有德之人,要讓人們認識到義的重要性。
三、儒家與墨家教育思想的異同
儒家和墨家的教育思想既有相同之處,又各具特色,兩家都承認教化的巨大作用,但儒家代表上層階級利益,墨家代表底層平民利益,因而他們對教化作用的論述有區別。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意即國君治理國家,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像北極星一樣,處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環繞在它的周圍,形成一個團結的整體。儒家認為教化的作用是實現天下大治。墨家認為通過教育使天下人“知義”,進而實現天下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可以看出,儒家是從國家層面或統治階級的角度強調教化的作用,墨家是從社會層面或個人角度強調教化的作用。
儒家和墨家都重視道德教育。儒家在教育內容方面以道德為主,其他方面涉及較少。墨家教育內容比儒家寬泛,除了道德教育外,還包括一些技能知識的教育,如生產技能、軍事知識及自然科學等。墨家還重視思維和辯論的教育,比如公孫龍、惠施等論辯大師就是墨子培養出來的。
在教育方法上,儒家提出“啟發、誘導、學思結合、學以致用”,主張“因材施教”,墨家提出“主動、創造、強力而行”。兩家的教育方法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別,特別是在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方面,墨家注重“強說人”式的主動教育,即便無人請教,也要主動登門強教。儒家則強調“有教無類”,只對主動登門拜訪接受教育的人施教。在創造性方面,儒家采取保守的態度,主張“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教育理念,墨家反對這一理念,認為“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耕柱》),其體現了墨家的創造精神。
四、儒家與墨家教育思想對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啟示
儒家和墨家教育思想對我國的教育影響很大,直到現在,其仍然有很多值得當代教育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儒家和墨家的教育思想都包含悲天憫人的救世情懷。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利用現實中的人物來闡述其觀點和思想,教育學生要有救世情懷。如孔子對學生舉例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墨子提出的“兼愛”思想,也體現出悲天憫人的救世情懷。《墨子·公輸》記載,墨子為了阻止楚國攻擊宋國,不辭勞苦親臨楚國,迫使楚王放棄攻打宋國的非正義戰爭,為宋國百姓消除了戰爭災難。反觀當代一些大學生,缺少的正是這種胸懷天下的救世情懷。當代大學生應該學習這一精神,做一名關心時事、關注民生、悲憫天下蒼生的愛國者,這才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