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欽
摘 要: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地理教學的根本任務。基于此,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的目的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情境設計的內容是既“靠近我”又“溫暖我”,情境展示的方式是既“看得見”又“摸得著”,情境教學的體驗是讓學生既“動起來”又“活起來”。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地理;情境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0-0096-02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地圖素養、地理思維,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生存素養,讓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念。而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指以情境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地理教學中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生活化體驗,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還可以有效推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但是,部分教師對情境教學了解得不多,研究得不深,在開展情境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些誤區,如沒有關注情境的科學性、相關性、融合性;設置的教學情境常年不變,缺乏創新、創意;不善于利用教學情境進行課堂互動等。這些誤區既影響情境教學效果,也影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究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地理情境教學設計策略。
一、情境教學的目的: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地理課程對學生來說既新鮮又陌生,而如何讓學生對地理課程從新鮮變成好奇,從陌生變成熟悉,這對教師來說是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教師可在充分研究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借助生動化、形象化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同學們談地理”是初中地理的第一堂課,教材設計了“地理課學習些什么”“學習地理有什么用”“怎樣學好地理”三個問題。這些問題本身就是問題情境,旨在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地理課學習些什么”借助圖表列出許多問題,以引發學生的想象、思考。“學習地理有什么用”列舉國內、國外不同地方人們的生活狀況,旨在說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其生活習慣各不相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用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習俗等事例,幫助學生理解“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一山有四季,一路景不同”等地理常識,將學生帶入萬花筒般的地理世界,并自然而然地進入第三個問題“怎樣學好地理”。又如,在教學“中國的自然環境”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下載、播放紀錄片《航拍中國》,或者用課件展現各地,尤其是當地的山川地貌、自然風光等圖片,以提高學生對自然環境的感性認識,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密切聯系現實生活設計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地理課程并不深奧、抽象,反而十分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習與探究地理知識的積極性。
二、情境設計的內容:既“靠近我”又“溫暖我”
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地理知識,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但是青少年學生生活閱歷有限、認知理解能力偏弱,很難將日常生活現象與地理知識聯系在一起。因此,教師可積極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常識,設計貼近學生、貼近現實、貼近生活的地理教學情境,并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講解,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天氣與氣候”時,可以下載并播放各電視臺播報的天氣預報,讓學生正確區別“天氣”與“氣候”,識別常用天氣符號,學會看天氣預報,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可以組織學生結合天氣狀況,開展防曬、穿衣等指數的交流,讓學生探討夏天人們出門要防曬,而冬天又喜歡到室外曬太陽的原因,或進行森林火險、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等方面的討論。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直接感受室內外溫度的變化,感受早中晚氣溫的差異,從而理解什么是日較差。在創設相應地理教學情境的同時,教師可以提前在黑板上寫出“一霧三晴,重霧三日必大風”“滿天亂飛云,雨雪下不停”“風大夜無露,陰天夜無霜”“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有關天氣、氣候的諺語、詩句,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自己的理解,以加深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的記憶。可見,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既“靠近我”又“溫暖我”的地理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看云識天氣”,能讓學生學會根據氣象常識科學地判斷天氣變化,再結合天氣預報,提前做好防曬、防暑、防雨、防霧等各種準備,感覺地理課程有趣、有益、有用,產生情感共鳴,并愛上地理、愛上學習。
三、情境展示的方式:既“看得見”又“摸得著”
地理現象形式多樣、獨特有趣。而展示看得見、摸得著的地理現象,有助于增強地理課堂的生動性、形象性、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從教學資源庫或網站下載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視頻、音頻、圖片等,制成教學課件,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播放。例如,在教學“降水的變化與分布”時,可以播放不同等級雨量的圖片或視頻,以加深學生對雨的等級的認識,了解降水對人類活動的重要影響。又如,在教學“海陸的變遷”時,可以播放相關視頻資料,生動形象地介紹海陸變遷的過程,以加深學生對“滄海桑田”的理解,讓學生在“看得見”的地理知識中提高感性認識。
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隨時關注地理現象,例如,當出現月食、日食等天文現象時,可提前準備,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對于彩虹、海市蜃樓等自然氣象可打破教學常規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探究,從而加強學生對身邊地理現象的理解。另外,教師還可以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走進山區,來到海邊、河邊,進行實地考察,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就在身邊,是“摸得著”的。例如,在教學“地球的面貌”時,可以借助衛星地圖,宏觀展示地球全貌,讓學生進行地球面貌的探索,也可以微觀展示所在省份、地市、縣域某一處山脈、河流的地貌,引導學生分析某一山脈、河流的地貌特征,讓學生真實觸摸所在地的地形地貌,以加深其對地球地貌特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