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華
摘 ?要:英語寫作是考核中學生英語知識和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拓展性課程理論和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在大量閱讀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定性研究,對中學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進行建構,提出建構原則和教學實施建議,即趣味性、互補性、育人性等。在拓展性課程原則下,創設英語寫作情境,開拓英語寫作內容,提升英語寫作能力。最后還指出在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和需要注意的方面,以期對中學英語寫作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學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7-00-02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適應教育改革和時代發展
教育部在2001年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切合時代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對基礎教育課程的體系進行改革,旨在培養新時代的國際化人才[1]。拓展性課程體現的是自主與開放、創新與建構。這一理念與后現代主義課程的觀念有融合,都是對課程的綜合性有重視。近幾年,國家發布的政策也在強調拓展性課程的重要性。這正是培養具有終身學習和發展能力的中學生的現實需要,符合國家對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政策要求。中學生處的階段,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掌握各種所需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能了解和分析國際問題,如我國外交政策、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由此,中學英語寫作的拓展性課程值得探究和建構。
(二)英語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實踐需要
中學階段是學生英語能力提升的關鍵時期,英語寫作能夠較好地體現他們的英語綜合水平。然而,有部分初中生會對寫作有畏難情緒,不能很好地吸收課堂知識,進而對考驗輸出能力的英語寫作感到無從下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拓展性課程引起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二、文獻綜述
(一)寫作拓展性課程的界定
后現代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多爾認為課程是被建構生成的。“課程不再被視為固定的、先驗的‘跑道’,而應成為達成個人轉變的通道。”課程應該是一種開放系統的設計,從外在環境中不斷汲取變動的物質和能量作為反饋,以促進內部結構的轉型和更新[2]。后現代主義者認為,教學與學習過程均是進行自組織過程,即利用系統內外諸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無序的、不斷演變的狀態下自發形成有序結構的漸進過程。中學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旨在對探究能力的提升和主體性作用的發揮,既是對基礎性課程的綜合補充,又能讓人們從后現代課程觀的視角看待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
(二)研究現狀
拓展性學習理論概念框架的形成受到了“文化——歷史”活動理論深刻的影響。在拓展性學習理論中,動機和動力并不是人們常規認為的應該在主體內部尋找,而是存在于活動對象中。恩格斯托姆認為,隨著時間的變化或者活動系統要素的變革,主體對活動對象的認識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和變革導致原有的活動系統相應地發生拓展或重組[1]。多爾認為,后現代主義以復雜、混沌、有限為特征。他充分借鑒、吸收格里芬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理論、皮亞杰的生物學世界觀、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杜威的過程理論、懷特海的有機論等觀點,建構起一種后現代課程模體,提出了后現代課程的“4R”標準,從而實現了對具有工具理性的“泰勒原理”的真正超越。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教師角色這五方面來看,拓展性課程與后現代主義課程觀有相似之處。
(三)教學建構方面的研究
在應用教學建構方面,越來越多拓展性課程模式被中小學各學科教學探究并實施。在具體的教學階段也有探究,如英語閱讀的拓展性課程、數學教學的建構等。通過分析文獻發現,拓展性課程的研究在國內外均有很大進展,實施建構也在大范圍嘗試。后現代課程理論是在后現代主義和后結構主義哲學的影響下產生的。教學隨著時代的動態發展,也促進了課程發展的動態性。由此可知,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的建構與教學實施應同時滿足時代發展與學生成長的需要。
三、中學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的建構原則與實施
(一)中學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的建構原則
第一,互補性原則。英語寫作拓展課程應與課堂基礎知識做有機互補,才能體現拓展性課程的真正意義所在,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能力,促進核心素養的達成。英語學習同樣是一種語言知識的積累,過程中耗時耗力,充滿挑戰。拓展性課程注重中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提升,與基礎知識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第二,趣味性原則。中學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應當體現本課程的興趣所在,發掘學生的興趣和特長,能夠在學生充滿好奇的情況下完成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的實施。同樣的英語寫作教學,教師在開設拓展性課程時增強趣味性,抓住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提升英語寫作的教學效果。
第三,實踐性原則。學以致用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應充分結合學生的不同情況,在寫作拓展性課程中給予寫作能力發揮的機會。在網上教學熱情日益高漲的形勢下,寫作教學與實踐的相互結合,體現了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的真實性。
第四,發展性原則。賈冠杰教授認為,“課程作為教學事件”是課程與教學的另一個視角。課程不僅僅是靜態的書面文件,而且是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斷生成的經驗。課程是動態的過程,是不斷變化的課堂教學事件。當課程與教學在“解放理性”的基礎上重新整合起來,成為課程教學的時候,人的主體性在教學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發揮[3]。正是課程的發展性,使得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對中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實質提升。
(二)中學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的建構實施
第一,情景熏陶,激發英語寫作動機。拓展性課程能夠創設切合學生需求的環境,滿足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按照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個體的低級需求越滿足,那么他進入下一層次的需求也就越高[4]。在滿足了求知欲后,便會產生輸出分享的想法,由此激發中學生英語寫作的動機。有效的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的實施包含主題探究性學習,是指向真實生活問題解決的深度學習。中學生在感同身受過程中激發英語寫作動機,創設有利于寫作的環境,根據課程內容可以設置命題作文,同時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可以設置非命題作文。以激發寫作動機為目標的英語拓展性課程得以在學生中潛移默化地實施。
第二,厚積薄發,拓展英語寫作內容。英語拓展性寫作課程為學生補充課外知識,開闊眼界。每個不同主題的寫作訓練,結合地方特色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增加寫作素材,設置有時間彈性的寫作時間。同時教師可以帶學生去圖書館或社區閱讀區,把在實踐中的寫作內容和靈感體現在英文寫作中,使中學英語寫作內容方面得以拓展,解決中學生知識窄、寫作內容匱乏的問題。
第三,千錘百煉,提升英語寫作能力。中學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給學生足夠寫作空間的同時,會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給出針對性指導和訓練。在不斷地寫作嘗試和成果交流中,自我寫作動機和競爭意識被激發,在互相交流學習中使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得以提升。
四、中學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現實問題
(一)對教師要求
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的設置和控制引導都是對教師的很大挑戰。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開發性活動進行實施,還有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和對整個活動過程的調控。雖然,拓展性課程的結果不應該有所限制,但整體寫作教學的大方向還是要規定好的。教師角色的轉變,并不是對英語寫作教學的放松,而是更加聯系實踐,對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有很大挑戰。
(二)對環境要求
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的實施,對環境設置來說,不僅要能體現趣味性,還要有真實性。同時對學校軟件和硬件設施配備提出更高要求。學校條件對中學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的實施有客觀限制。所以有條件的學校英語教師需盡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寫作氛圍。
(三)開放綜合的課程實施,需要校內校外的配合設置
在實施拓展性課程的過程中,家長的配合和社會的支持都有助于中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提升。目前,在拓展性課程的實施中,學校與社會相關部門溝通或聯系方面并不很順暢。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根據拓展性課程理論和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結合當下的教育改革要求和中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采用文獻研究和訪談法對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對中學英語寫作拓展性課程的特點進行總結,對課程建構模式進行淺顯探析。由于筆者能力有限和條件限制,對拓展性課程的具體實施效果、學生的反饋等方面沒有涉及,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待進一步進行探究。
參考文獻:
[1]汪欣.拓展性學習理論視野下的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8.
[2]劉祥輝,程家福.從泰勒到多爾——后現代課程觀的解讀及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05(5):151-153.
[3]楊啟亮.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問題思考[J].教育研究,2002(6):49-53.
[4]曾偉楠,等.自尊在心理安全感與生活滿意度關系中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10):1491-1494.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