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海霞
◆摘? 要: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通過教育我們能夠為祖國未來的發展注入更多的人才。小學階段是我們的學生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們要關注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對于評估學生發展階段以及發展能力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小學數學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在數學方面也有很多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本研究主要對于當下我國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以及相關的策略進行了探究,尋找其根源,來不斷幫助學困生尋求發展的最佳路徑,幫助其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斷發展潛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成因及其轉換策略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小學生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當前我國還存在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方面比較吃力,有時甚至跟不上老師的步伐,這對于今后學生的發展來說是有著很大影響的,我們要不斷尋找其中的原因,通過深挖根源,找到問題所在,才能從本質上解決學困生學習數學的困境局面,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方法,幫助他們充滿自信的學習。針對數學學困生的成因我們進行了相關的調查,主要總結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
導致小學數學學困生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從根本上加以把握,不能僅僅停留在比較表面的層面上,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學生對于數學缺少興趣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有了學習的濃厚興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不斷產生求知若渴的探索欲望,才能促使自己學習,但是我國目前的很多數學學困生在學習數學問題時,總是缺少興趣,他們通過解答一個問題要耗費很長時間,解題時間越長,學生的注意力越不集中,最后導致算數的結果正確率更是越來越低,不利于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最后導致學生的數學成績下滑,逐漸成為了數學學困生。
(二)教師缺少課堂積極互動
當前我國的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課上比較缺少課堂積極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沒有一個良好的設置。很多數學教師在邏輯思維方面比較理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群體有一個特殊性,然而大部分教師有所忽略小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導致很多學生在課堂上缺少與教師的互動,走神之后注意力不集中,教師也沒有很好地將其注意力吸引過來,這樣的情況導致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很多學生數學成績不好,更是對于數學教師充滿了懼怕,成績的不好導致他們越來越逃避這門功課的學習和復習,逐漸拉大了與普通學生的差距。
二、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換策略
面對當下我國的小學數學方面的學困生不斷增加的局面,我們要積極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和策略來幫助這些學生不斷尋找合適的策略加以解決,不斷促使學生與教師之間能夠更有效地溝通。本研究中主要分析了以下策略。
(一)教師要進行更加積極的互動,增強課堂效果
教師要不斷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增強在課堂上與學生之間的有效積極互動,尤其是針對學困生來說,在進行提問的環節,教師可以耐心進行指導,讓學生消除對于學習數學的恐懼,感受到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成就感,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更好地把握課文的深刻內涵,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知識內容。
(二)學生要不斷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小學數學的學困生在面對一系列難以解決的數學問題時,要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去解決,如果總是抱著難以完成的心態,那么一道問題總是難以解開,因此,在遇到比較難解決的數學問題時,我們要更加積極地尋找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如果自己難以解決,也可以求助自己的同學或者老師,在別人的幫助之下將難題解決,幫助自己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幫助自己克服學習數學的心理焦慮,才能更好地面對今后的學習,在有了充足的自信心之后,才有可能對于其他科目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不斷實現自身的發展。
(三)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
很大一部分的學習困難學生都是由于學習數學問題時難以解決,越積累越多,從而導致失去了學習的耐心,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心態,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及時發現,在課堂上進行相應的指導或者是在課下叫到辦公室里進行詳細的指導,幫助學生解答疑惑,才能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自信,解決一系列數學難題。
數學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小學生和教師一起共同努力,教師要不斷加強自己的教學能力,加強在教學之余為學生解疑答惑的能力,不斷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信任自己,不斷愛上數學,才能不斷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未來的學習之路上才能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盧旭駒.把脈論癥精準施治——探索小學數學學困轉化教育有效途徑[J].考試周刊,2020(A4):79-80.
[2]王堅峰.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對策[A].中國市場學會.中國市場學會2020年全國代表大會會議論文集(卷四)[C].中國市場學會:中國市場學會食藥同源發展工作委員會,2020:2.
[3]董國蕊.淺談農村小學數學學困生的現狀、形成原因及轉化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