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玉棟
摘 要:從中學階段的數學教育角度來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已經成為教師所面臨的一項新課題。由于運算是中學數學的核心內容,為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就中學數學有效教學中數學思維的培養策略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
關鍵詞:中學數學;數學思維;培養策略
以素質教育持續推進為背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被納入中學數學教育的目標體系當中。相比于小學數學教育,中學數學課程內容的難度有所增加,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中學數學教師應該從自身的角度認識到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意義,并采用科學的策略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
一、中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意義
當前,在現代社會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的背景下,數學內容、思維、方法、思想等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當中,成為現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學生只有具備數學思維才能夠應對很多抽象化的學習問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要求人們每天處理大量的信息,這也需要數學思維。數學思維能力的強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因此,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對其個人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維的培養策略
(一)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學生要想在學習中創新,應該以獨立思考作為前提[1]。中學數學教師應該認識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遠遠大于學生在考試中所寫對的答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完知識點后,可以讓學生嘗試編制問題,運用所學習的數學定理、概念、公式等作為命題的依據,同時也將答案編制出來。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互相測驗與練習。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的同時還能強化學生的批判思維,幫助其鞏固已經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對于中學生而言,其探索知識的開端是提出問題。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所講解的數學知識鼓勵學生創設情境,將更多探究、思考以及表達的機會留給學生,使學生成為發現知識的創新者,以強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方式促進學生形成數學思維。
(二)深化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
在傳統的中學數學課堂中,很多教師一直沿用較為單一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要求學生以硬性記憶的方式記住數學公式、概念等知識點。盡管學生能夠將這些知識背誦下來,在實際運用方面卻比較費勁,難以靈活變通[2]。中學數學課堂的授課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掌握公式定理的字面意思。如果結束學習后,學生無法將教師講解的知識活學活用,則證明并未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中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視推導公式定理的完整過程,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成為探究數學知識的主體,向學生傳遞嚴謹、規范的數學思維。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使學生知其然,更能夠知其所以然。一旦學生能夠掌握公式定理的推導過程,就能夠對數學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在運用其解決數學問題時舉一反三。例如,教師講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時,很多學生僅僅明白這個公式很容易使用,在解題時可直接運用,卻不明白其推導方法以及公式要素的意義。教師應該詳細為學生講解配方法,使學生能夠形成數學思維。只有學生不僅能夠記住公式,還能夠掌握公式的真理時,才能促使其逐漸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
(三)靈活運用變式練習與對比比較方法
數學學科的本質在于揭示事物之間的聯系。在數學領域中,不同的公式定理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中學數學教師進行授課時,應該著重引導學生溫故知新,充分運用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內涵和外延進行辨析。在新舊知識對比的過程中能夠準確分類、整理以及歸納數學知識,通過這樣的過程使學生能夠掌握數學知識點的外延和內涵及其聯系和區別。長此以往,這樣的教學方式能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具體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運用變式練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一些經過變式的數學問題,鍛煉其觸類旁通的思維能力。一旦學生形成數學思維,就能夠更加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各種問題,找到更加簡便的解題方法。
綜上所述,在中學階段以數學課堂教學為平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因此,教師應該善于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深化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靈活運用變式練習與對比比較方法。通過對中學數學有效教學中數學思維的培養策略的研究,希望能為提升中學數學教學質量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慕朵朵.數學建模思想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學,2021,12(1):110,111.
[2]詹鈺.中學數學解題中聯想思維法的應用[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9,39(6):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