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摘 要:通過創設科學適宜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主體性,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從而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情境;實踐探究
在數學教學中,關鍵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而這一思維的培養則是通過問題開始的,通過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使得學生發動自我思維,動手動腦,投入到解決問題中,學會正向遷移舊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問題是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導火索,調動學生開動思維融情入境,引發其認知沖突,使得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投入到解決數學問題的全過程,通過自主思考與探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變靜為動,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參與興趣
初中數學內容較為抽象,如果單純地講解比較枯燥,難以引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對靜態的數學知識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出來,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則能引發學生的關注,使得學生在多媒體輔助教學所展示的問題情境中,通過投影、動畫,抑或者是生動語言的解說,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新奇與有趣,圖形相結合下思維得到啟發,產生可持續的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動機,使得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并樂此不疲地為解決問題尋找策略和方法。如在教學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時,教師則利用多媒體輔助課件向學生演示古埃及人的金字塔,并提出猜測金字塔的塔基可能是什么形狀的問題,有學生稱是正方形,也有學生猜是四邊形。教師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剖開塔基截面,顯示其形狀為正方形,由此引出探究問題:“在公元2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在建筑中就應用直角知識,他們是如何確定直角這一問題的?”迅速引起學生的探究心理,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為解決問題激活數學思維。
二、引入生活元素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思維體驗動機
生活處處有數學,通過運用包含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來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親切感,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這一生活式的問題,主動分析與探究,最終找到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圍繞這一生活化問題進行體驗感知,并積極地開動思維,為解決問題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學生利用直接經驗親自體驗,有利于擁有持久的學習動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與意義。如教學線段大小的比較中,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則與生活息息相關,“大家在汽車站入口處會發現墻上的1.1米、1.4米處都會標上一段紅線,每一段紅線起到什么作用呢?”學生立刻調動自我的生活經驗,紛紛表示,這是量小朋友身高的,看是否達到了半票線。這一包含線段的大小比的生活問題,自然讓學生一下子產生了親切感,使得學生回憶生活中這些數學現象,自然而然地認識到數學無所不在,也由此調動學生的思考與探究欲望。
三、通過質疑創設問題情境,變被動為主動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常存在新舊知識之間、直觀表現與客觀事實之間、知識與生活經驗之間等的矛盾,學生對新事物、新知識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疑問,教師抓住矛盾點創設問題情境,從而最大可能地引發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比較、計算、驗證、討論,解決矛盾,理解新知識,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意志。
四、實踐操作中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通過實踐操作可了解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而不是對數學知識進行單純的模仿與記憶,更有利于學生投入到知識形成過程中感受、體驗、分析、探究,從而吸收知識,建構自我的知識體系。學生通過親身參與這一實踐操作,有利于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物的科學態度以及提高其探索知識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教師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實際操作的問題情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參與,獲得直接經驗,建構自我的知識體系。而實踐操作需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自由的時間與空間中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對知識進行再創造,從而發揮其創造性,拓展思維,建立空間概念,充分發揮想象力。教師還可以創設開放型的問題情境,以開放性的問題作為載體,讓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探究問題,答案不唯一,學生可自由設想、驗證,激發發散思維,培養創新意識與能力。
參考文獻:
吳華.創設問題情境 突出科學探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