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不斷轉變,當前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學重點,這就需要教師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設置與學生能力發展相匹配的教學目標。尤其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語文課程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導,全面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語言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文字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情流露和價值觀形成來說具有主導作用,科學合理地進行語言能力提升,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創造能力。在教育體制不斷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模式也正在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
一、充分發揮教材作用
近些年來,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語言教學部分,并逐步完善其中的相關內容。課程標準總目標提出,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貫徹落實語言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中國文化的不同形式,包括詩歌、故事、童話、寓言等,這些不同的形式又包含了不同的內容,如愛國主義、熱愛自然、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是學習語言的“百科全書”。
教師的教學素養將直接決定教學的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水平以及修養,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改變固有的教學方法,構建新式課堂。
例如,在教學《寓言二則》中的《揠苗助長》與《亡羊補牢》的時候,教師需要通過多媒體技術,以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對這兩則寓言故事加以了解,明確其內容,掌握其基本要點。當學生觀看視頻之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向學生進行提問:①這兩則寓言故事帶給你們什么啟發?②《揠苗助長》與《亡羊補牢》這兩則寓言故事,誰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簡單地描述一下故事內容?當提出問題之后,學生會踴躍發言。當然,這兩個問題相對而言比較簡單,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之后,教師要再一次為學生設置問題:①在學習中遇到問題與困難的時候,能不能像農夫一樣“揠苗助長”,應該怎樣做?這個時候,學生會討論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答案,有的學生會說:“不能急于求成。”有的學生說:“不能用不正當的手段。”在得到學生答案之后,教師便將揠苗助長的道理告訴學生,無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步求成,要穩固基礎,朝著目標一步步完成,否則不但無益,反而有害。②如果你的羊圈被大灰狼弄壞了,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算不算晚?在提出這一問題后,學生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不算晚,趕緊補上,別的羊不會丟失。”有的學生說:“羊都跑沒了,沒有補的必要的。”面對學生不同的答案,教師需要將亡羊補牢的道理告訴學生,即人不怕做錯事情,在做錯事情之后要及時改正,如果時間久了,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在討論過程中,不僅是思想的碰撞,同時也是鍛煉語言能力的良好機會,學生語言組織能力、應用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發揮。
二、通過實踐進行滲透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忽略了語文朗讀教學,但實際上這方面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對強化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該將朗讀活動也作為語文教學的中心,應該根據朗讀教學的特點,實施精準化教學,構建對應的朗讀課堂,對學生展開朗讀訓練。通過語文朗讀教學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詞匯,可以進一步增加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加強對詞匯的記憶。更重要的是通過朗讀教學還能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讓學生沉浸在朗讀場景中。
寫作也是培養學生語言的良好方式之一,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反映出學生真實的內心世界。在低年級的寫作教學中,通常會采用看圖寫話的形式。很多學生不僅會在課上進行激烈討論,回家之后也會與家長進行交流,看似是針對圖片上的內容進行討論,實則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語言組織和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多元化的教學能真正發揮朗讀潛在的價值,提高語文教育質量,以便更好地實現朗讀素養的目標。教師應該重視寫作與朗讀語文教學工作,不斷創新朗讀教學的形式,從而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黃靜.聚焦課堂教學 落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以部編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8):227-228.
[2]張艷.小學生語言能力培養芻議[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9):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