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紫祎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讓幼兒在“學中做,做中學”,把整個教育教學過程變成“教學做合一”的過程,圍繞這一理念從教學案例簡述、問題分析和教學策略三方面對小班自畫像活動《畫五官》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小班幼兒;主動性;藝術活動
一、教學案例簡述
在當下的幼兒教育大環境中,“教師教”成為教育的主要方面,“學生學”反而成為次要方面,無形中,教師慢慢地變為主角,幼兒變為配角,幼兒學習的中心地位雖然在觀念上得到社會的肯定,但實際上還沒有完全落實。
正如在小班繪畫活動中,教師說:“剛才我告訴大家五官要畫完整,你看看這里五官還差什么呀?”幼兒想了想抬起頭看著教師回答道:“我沒有畫腳。”“我說的是五官,臉上的五官沒畫什么呀?”教師接著說:“你看看耳朵畫了嗎?你看你們畫畫的時候總是會丟三落四的,老師剛才已經說了好幾次,畫畫的時候要記得畫完整哦。”幼兒按照老師的要求添畫了耳朵。教師又說:“是不是可以給這個小朋友再畫點頭發呀?”幼兒搖搖頭說道:“我畫的這是老師呀。”教師指向幼兒的畫面說:“老師也可以有頭發呀,你看這不是嗎?”教師邊說邊拉了拉自己的頭發。幼兒提起筆,按照要求給圖中人物添加了頭發。
二、問題分析
(一)觀念片面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幼兒缺乏主動性的原因是相當復雜的,但是我認為觀念上的片面是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上述案例中,教師認為言語是幼兒學習的主要途徑,讓幼兒通過語言描述這一抽象思維的方式理解教師所傳授的內容,這一觀念是片面的,幼兒勢必很難獲得發展,這終將導致課堂教學的效率低下,達不成教學目標。
(二)教學形式單一,沒有與時俱進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僅僅運用了“言語講述”這個單一的集體教學形式開展活動,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教師要終身學習,學習先進的學前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
三、教學策略
(一)轉變舊思想,建立新觀念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會認識到舊的教育模式、教學思想還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如何解決?僅有一個方法,轉變舊思想,建立新的教學觀念。
如何有效地開展《自畫像》這一藝術活動,我們不僅要明確幼兒的主體地位,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去發現和思考問題,充分調動幼兒藝術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的積極性,如觀摩大班哥哥姐姐的自畫像,讓幼兒通過欣賞和觀察發現自己的問題并自主思考問題進行修改。也要鼓勵教師通過思考—實踐—思考這一螺旋上升的過程,努力為幼兒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使每位幼兒都獲得發展。
每位幼兒都是“藝術家”,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首先是為幼兒提供美的欣賞與感受,讓幼兒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萌發其藝術創作的熱情,支持幼兒的藝術創作過程,尊重幼兒表達的意愿,允許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其次是充分關注并理解幼兒藝術創作過程和結果的意義,傾聽幼兒說“畫”,真正地將陶行知先生的“培養生活力之創造”融入日常教育教學中,為幼兒的全面發展護航。
(二)聯系實際,多元化教學,發揮幼兒主體作用
在自畫像的藝術教學活動中,僅僅通過技能方面的師生互動是遠遠不夠的。要深刻地理解“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明確幼兒的學習方式是以直接經驗為主,理論與實際唇齒相依,通過實踐引導幼兒去感受生活中美的事物,鼓勵和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培養初步的藝術表現能力與創造能力是藝術活動的宗旨。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給幼兒每人提供一面小鏡子,讓幼兒看著鏡中的自己進行繪畫活動,這樣的實踐教學方式既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發揮了幼兒主體作用,也能幫助幼兒仔細地觀察五官,聯系實際進行繪畫活動,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在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實際感知自己的五官,讓幼兒在提高繪畫技能的基礎上獲得情感上的滿足,體會成功和喜悅。整個過程必將幫助幼兒對自畫像這一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幫助幼兒埋下藝術之美的種子。
總而言之,確立幼兒的主體地位,將“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充分融入教育教學中,調動和發揮幼兒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協調發展,才能避免重技能輕感受這種事倍功半教育現象的出現,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