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杰

摘 要:課堂是完成教學任務、落實教學目標的主陣地。隨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提出打造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即變以往“鴉雀無聲”的課堂為“暢所欲言”、變以往“靜止不動”的課堂為“自由討論”。在這一理念的感召下,數學教師不僅要做好知識技能的傳授,更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獲得主體發展,從而落實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效率
高效課堂是指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生獲得對知識的高效率吸收,是每一位老師的追求和夢想。那么,如何創建高效課堂呢?結合教學實踐,本文從以下三方面談起,以期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參考。
一、創新手段,激發興趣
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可以說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誰就拿到了打開高效課堂的鑰匙。因為學生的思維認知是建立在興趣之上的,對知識內容感興趣,他們就會充分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去探究、構建。反之,若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就會敷衍了事,學習效果自然不理想。由此可見,興趣是打造高效課堂的第一關。傳統的教學手段以粉筆、黑板為主,空間面積小,知識傳授的方式單一,難以刺激學生的多感官系統,導致學生興趣不濃。為此,數學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引入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界面的自然切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興致盎然地投入對新課的探究中。
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面積”一課時,為了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課堂上,引發他們對圓知識的強烈關注,教師用多媒體視頻播放了不同形狀車輪的自行車,有圓形的、三角形的、長方形的,猴寶寶分別試騎三種自行車,三角形和長方形車輪的自行車顛簸不穩,猴寶寶差點摔倒,只有圓形車輪的自行車四平八穩地向前行駛。形象逼真的動畫表演遠比枯燥的數學符號更能喚醒學生的好奇心,還沒等教師開口,學生已經提出很多問題:“為什么圓形車輪的自行車不倒呢?”“圓有哪些不同于三角形和長方形的性質?”……教師就可以趁勢導入新課,學生帶著好奇、帶著興奮、帶著急于解決問題的沖動進入新課的學習中,學習效果遠比教師平鋪直敘地引入“什么是圓?圓有哪些形式?”要好得多。
二、全員參與,小組合作
高效課堂的構建是以學生的主體發展為基礎的,即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對問題的分析、探究中。小組合作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之間在學習基礎、思維認知等方面存在的動態因素,通過引導學生合作討論,讓每個學生都開口說話、動腦思考,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的體積”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從根本上理解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關系,教師按照探究內容“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將學生分為四組,每組一個合作探究任務,組員在組長的帶領下利用圓柱和圓錐學具進行倒沙實驗。小組成員分工明確,根據每個人的個性特長進行合理的分工,如擅長書寫的學生負責記錄,擅長操作的負責動手實驗……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最后各成員匯總交流,共同歸納實驗結果。各小組實驗結束后,教師再把各小組的實驗結論融合到一起,就完成了對某一知識內容的探究。經過分工協作,學生發現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才在體積上存在3倍的關系,其他情況均無關系,從而由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出圓錐的體積,使教學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得以順利落實。由于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提高,教學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高效課堂的落實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學到有意義的知識。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一味關注中上等學生,忽略學困生,無疑會削弱班級的整體成績,影響高效課堂的構建。因此,為了使優秀生更優秀,學困生學有所得,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提高教學實效,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如在學習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求比一個數多幾分之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一課后,教師布置了基礎題、拓展題、開放題三種類型的題。基礎題為直接求比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多多少或少多少,如比3米長是多少米?拓展題為連續兩次多多少或少多少的問題,如一件衣服先降價20%,再提價25%后的價錢。開放題為已知甲數比乙數多,求乙數比甲數少幾分之幾?這三種程度的練習題分別讓學困生、中等生、優秀生做,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采取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受益,才能創造性地學習,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戚建偉.淺談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方法[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4):37-38.
[2]陳迎春.關注心理差異,構建數學高效課堂[J].文理導航(下旬),2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