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布
摘 要:新課程的改革推動了我國小學數學的教學發展,把數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同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統一起來,成功實現了知識和應用的相互融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更好地改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把數學的核心素養當成教學目標,以此突出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技能,不斷促進數學教學方法的革新,滿足小學生差異化的學習。基于此,探討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方法。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創新
在小學階段,數學是很重要的一門學科,數學對小學生的運算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發展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教育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學生學習其他科目也有促進、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學教師要以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征為基礎,結合小學數學課堂內容和教學要求,因地制宜地來采用相對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對教和學這兩方面的內容進行不斷的優化,使小學生被動學習這一局面得到改變,讓小學生能自主地參與到知識構建之中,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積極性,真正改變小學數學被動的教學現狀。
一、創新課前的導入方法
在強化課堂教學方法這一過程中,教師以喚醒學生內在的求知欲為基礎,讓學生在參加數學教學活動時能夠有足夠的熱情,提高學習態度,若想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將課前導入作為數學教學的切入點。分析當前課前導入的現狀,對導入形式不斷進行創新,讓學生能夠在充滿樂趣的課前導入環節中喚醒對數學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時、分、秒”的教學中,教師創新了課前導入這一環節,借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給學生播放了春晚0點倒計時這一視頻片段以及《新聞聯播》的播報視頻等,讓學生通過十分明顯的比較,明確時、分、秒的具體含義和特點,經過具體分析后,就能夠有效地對各個時間量所代表的真實含義進行掌握。課前導入還可以設置獎勵機制,通過獎勵吸引學生主動學習,降低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愿意接收知識帶來的麻煩,有效提高教師教學效率,減輕教學負擔。
二、創新教學器具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小學數學只有尺子和粉筆等教學器具,教學器具十分有限,因此在開展一部分數學教學時,經常會有一些教學器具不匹配的狀況出現,從而制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基于新課改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求,在創新數學教學器具時,應該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等載體,合理且科學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使復雜、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比如,在講授“觀察物體”這一內容時,怎樣從多個角度對立體圖形形狀進行描述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然而在實際的學習中,由于小學生缺乏足夠的想象力,因此空間感還未形成,所以小學教師可以創新教學器具,通過三維動態軟件展現立體圖形的上面、正面以及側面,讓小學生在足夠直觀的感知中對知識進行精確的掌握。教學器具的選用不僅僅需要在創新上有所改變,安全也十分重要。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很強的年齡段,在課下或者老師監管不到的地方,一些教學器具很容易被調皮的學生拿來玩耍。學生之間的嬉戲打鬧很容易使同學受傷,教學器具的安全性在此顯得十分重要。選用安全、質量好的教學器具既可以幫助教師進行教學,也能避免意外發生。
三、模擬還原,揭開數學的面紗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在加強課堂教學時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還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使學生充分掌握數學知識的由來,逐漸降低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比如,在“初步認識乘法”的教學中,教師發現,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熟練使用乘法,熟練背誦乘法口訣,但是對乘法從何而來、學乘法可以做什么卻不了解。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模擬和還原乘法的產生過程: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2組,引導第一組學生一張一張地數紙片,并把20張紙片的數量相加;第二組學生可以兩張兩張地數,并把十組紙片的數量相加。在還原和探索的過程中,讓學生真正了解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最終鼓勵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加深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最終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對數學知識的產生與推算過程和結果有所了解,有助于學生在其他類似的問題上舉一反三,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記憶程度,又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當學生從內心認定數學是簡單和有趣的,那么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遇到較難的數學知識時,也絲毫不會影響他們接受新知識的態度。
綜上所述,新課改的實施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著更高的要求。面對此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和組織數學課堂教學時,應落實新課改的具體要求,不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有效性,讓小學生能夠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張鶯敏.在學生心田播撒創新的種子:指向創新思維培養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構建[J].小學生(中旬刊),202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