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琴
摘 要:小學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生動活潑、主動且富有個性的。這樣教師在平行四邊形教學過程中,就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等入手,引導他們親自參與數學探究活動,以活躍他們的數學思維,提高他們的應用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平行四邊形;問題探究
在平行四邊形學習的過程中,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在實際觀察與動手操作中發現圖形的特征,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并能在探索的過程中得出面積計算公式,以初步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由于小學生腦海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圖形知識,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發現新知與舊知之間的聯系成為教師教學的重點。
一、舊知導入
由于小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有關知識,在復習回顧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表示它們都是由四條邊、四個直角組成的,且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有的學生則表示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分別為(長+寬)×2和邊長×4。那么由四條邊構成的圖形一定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嗎?都可以用學過的公式進行面積計算嗎?此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出示平行四邊形,并引導小學生思考該圖形有哪些特點,與之前所學圖形的區別與聯
系……在舊知的基礎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對新知產生更多的興趣。
二、問題探究
在認知沖突下,小學生腦海中的疑惑較多,他們想要探究的欲望更為強烈。此時教師就可以從“平行四邊形四條邊、四個角的特點;平行四邊形高的確定;面積計算公式”三個方面入手,組織學生進行思考和動手探究。
通過觀察,小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四個角均不是直角,用直尺量一下可得出對邊是相等的,在拉伸條件下,圖形不穩定,容易變形。那么大家能否自己動手做一個平行四邊形呢?教師可將小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并準備好硬紙板、剪刀、膠帶、直尺等道具,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對邊不僅相等,而且是相互平行的。當知道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后,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圖形,要求他們快速說出哪些是平行四邊形、哪些不是,以加深他們的印象。計算面積時,我們需要像長方形一樣,找出兩條相互垂直的邊,具體應該怎么操作呢?有的學生表示可以折一折,有的則表示可以畫一畫,在尋找高與底的過程中,學生發現高與底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且在同一底邊上可以有無數條高,這些高的長度都相等。
問題探究是獲取知識的關鍵性環節,需要教師對小學生多一些耐心與指導,以促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收獲更多。
三、知識應用
知識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只有在解答問題中合理地運用所學知識,才能使小學生領悟數學學習的真諦,
才能使他們感受數學的強大魅力。
例如,王叔叔有一塊平行四邊形的菜地,底邊長為25 cm,高是底的一半,隔壁李叔叔想要用長為20 cm、寬為15 cm的長方形菜地與他交換,請問王叔叔吃虧了嗎?由于題目的綜合性較強,小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誤區。此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逐步分析,即先計算出王叔叔家菜地的面積,再計算出李叔叔家菜地的面積,
將兩者進行比較,最終可得出答案。而在判斷題“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它們的面積也一定相等”中,學生的答案并不唯一,有的認為是正確的,有的認為是錯誤的,那到底應該如何判斷呢?此時教師可以要求他們根據所學知識,畫出高相等的兩個平行四邊形,并在旁邊備注面積計算公式,以糾正小學生的錯誤觀念。
由于平行四邊形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較為密切,通過學習可以幫助小學生解答生活中的疑惑。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以生活化問題為契機,引導小學生思考,促使他們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擴寬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基本知識與技能,還應以知識為載體,促使小學生掌握數學方法,感悟數學思想,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因此,在講述平行四邊形時,教師應堅持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并鼓勵他們自主進行問題探索、交流合作、實踐應用等,為后續幾何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管娟.讓學生享受“頓悟學習”的美妙: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1,22(1):32-35.
[2]戴美娟.合理選用簡單素材,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以四年級下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練習”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1(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