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梅 謝曉梅

摘 要:幼兒學習品質是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的行為傾向。幼兒積極學習品質的形成有助于幼兒做好入學準備,取得更高的學業成就以及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本文以大班土豆種植活動為例,理論聯系實踐,探討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幼兒; 學習品質; 科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13.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7-041-002
華東師范大學李季湄教授解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時將“學習品質”定義為:兒童學習的傾向、態度、行為習慣、方法、活動方式等與學習密切相關的基本素質,是在早期開始形成與發展,并對幼兒現在與將來的學習都具有重要影響的基本素質[1]。學習品質一般包括好奇心與興趣、主動性、堅持與注意、創造與發明和反思與解釋等方面[2]。相比較幼兒園其他領域的教育活動而言,科學探究活動更易萌發幼兒對身邊事物和環境的好奇心、調動幼兒動手操作的主動性、激發幼兒創造發明的欲望,在教師的有效指引下,還能訓練幼兒的堅持性與反思能力,即在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中更易培養幼兒的好奇與興趣、堅持與注意、創造與發明、反思與解釋的主動學習品質。
一、探究內容貼近自然和生活,引發幼兒好奇與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沒有特殊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和興趣是學習品質的具體內容之一,包括“具有好奇感,有追求新信息的興趣,有對新知識的敏銳,渴望學習等”[3],也是幼兒科學探究中的首要目標和前提性目標。自然的、身邊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兒最感興趣的,對這些事物的探究最能激發幼兒親近自然、喜歡探究的熱情。
每年公歷10月23日左右,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菜園秋收之后空置,借著班上“二十四節氣”主題活動的開展,在“霜降”后與幼兒討論適宜冬季種植、比較能耐寒的農作物。經過集體商議,從蘿卜、韭菜、大白菜、土豆等耐寒農作物中,我們最終選擇種植方法不復雜、味道受歡迎、烹飪方法多樣的土豆。
二、探究過程層層遞進,調動幼兒主動性
決定之后我們下一步就是要進行種植了。為了讓“主動性”這一學習品質得到培養,為了讓科學教育活動真正實現“幼兒積極主動地學,教師積極有效地教”這樣一種互動與同構的教學過程,我們遵循幼兒科學探究和發現的過程的基本環節與步驟,開始了土豆種植的奇妙之旅。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發現問題并大膽提出問題
發現和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索的起點。在決定種植之初,孩子們就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要認真傾聽、及時記錄,并將這些問題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形成有探究意義和價值的問題,作為探究起點。最終,我們選擇“土豆是用什么種出來的?怎么種?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工具?”這三個問題作為首要解決的問題。
(二)鼓勵幼兒進行猜想與假設,并說明理由
猜想和假設(推測)是幼兒主動建構知識的前提,是探索研究的重要環節,是幼兒真正動腦深入思考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過程[4]。教師不需要過早地提出正確方法或者用“是”與“非”去評價幼兒的想法,可以多問“為什么會這么想(依據)?”“你打算怎樣做?”這樣開放性的問題,充分調動幼兒的原有經驗,設計方案。
(三)廣泛收集有助于問題解決和完成探究任務的信息,調整方案
前面幼兒只是在自身經驗和觀察基礎上進行假設,沒有文獻資料的支持,因此查找資料、收集信息就顯得非常必要。我們請孩子將自己的方案記錄下來(可以是圖畫,也可以是文字),帶回家與家人一起查找資料,調整方案。通過這一環節,孩子對“土豆是用什么種出來的”這一問題有了新的認識,知道要選擇發了芽的土豆進行種植。之后孩子們就與家長一起尋找發芽的土豆,學習土豆該如何種植。
(四)引導幼兒按照方案進行客觀而細致的驗證
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其進行細致的驗證,從而發現真相,鞏固或調整自己的認識,主動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
在開始種植前我們讓孩子自行準備物品和工具。在種植的時候,我們發現有的孩子是將發了芽的土豆整個放到地里種的,有的是將發芽土豆切塊后直接種的,有的是將發芽土豆切塊后弄上草木灰再種的……為了培養孩子對事實的尊重,對證據的重視,我們并沒有介入阻止,而是觀察記錄種植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所有的發現,并通過提問、建議等方式適時引導孩子了解科學概念和原理。
(五)組織集體、小組、個別等多種形式的交流與討論,鼓勵幼兒大膽表達
無論觀點對錯,教師要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進行表達,同時培養幼兒專心傾聽、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教師在種植過程中觀察記錄到的種種,也是交流與討論的重要內容。
“主動性”學習品質包括肯接受任務,愿意參與學習活動,學新東西時會進行合理的冒險,能設立目標、形成計劃、實施計劃等[5]。在以上探究過程中,我們驚喜地發現孩子非常樂意參與其中,勇于嘗試不同的方法,即使活動有風險(既可能種植成功也可能失敗),他們也愿意去挑戰。此外,孩子們設立目標、形成方案(計劃)并按方案做事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三、教師持支持性態度,吸引幼兒堅持與注意
堅持與注意的學習品質,非常強調兒童的任務意識,在面對干擾、困難甚至失敗時能夠有自我調節的機制,從而保證完成具有一定持續性的任務(如持續3~5天的任務)等[6]。幼兒園孩子的自我調節機制尚未完善,非常需要成人的支持與幫助。
兩個星期過去了,有部分的土豆已經長出小苗了,但還有很多的土豆還沒長出來。這是一個非常考驗耐心的時候,在這期間可以感覺到孩子對于土豆長大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了,特別是當看到自己種的土豆有一點點變化就會特別興奮。沒有冒出小苗的土豆主人卻有些著急了,“為什么我種的還沒長出來?是不是水不夠?是不是要施肥呢?”如果教師忽視孩子的問題,孩子看不到結果,得不到有效支持,很有可能會變得沮喪,甚至放棄了。于是,我們和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經過觀察、對比、驗證,發現有的土豆長得比較快是因為本來種的時候土豆發的芽就已經比較大了。在之后更加細心的照顧下,很多土豆也都慢慢長出芽了,小朋友們的積極性也變得更高了,他們非常喜歡來菜園看土豆,給土豆澆水松土,土豆也就長得更好了。一個月后,小朋友們的土豆都已經茁壯成長起來了,接下來就期待著它結土豆了。
四、探究方式靈活多樣,支持幼兒創造與發明
創造與發明的學習品質,具體包括兒童能夠利用想象等拓展知識,進行新的學習。需要指出的是,這里不是指向兒童創造與發明的具體表現,而是指向利用想象、創造與發明來進行學習[7]。在土豆種植活動中,我們鼓勵孩子運用戲劇游戲或象征游戲進行假裝,例如開展音樂游戲《土豆變形記》,讓孩子通過身體動作表現不同階段土豆生長的模樣;用與其他孩子不同的方式來完成活動,例如用不同的方法(枯葉、雞蛋殼等)為土豆施肥,用不同的記錄方式記錄《土豆觀察日記》……
五、強化同伴協助與對話,引導幼兒反思與解釋
反思與解釋的學習品質,具體包括吸收、思考、理解已有知識和信息,以便進行進一步的學習[8]。同伴之間由于年齡相仿,智力、心理發展水平相近,因此同伴之間的對話與互助,更能激發幼兒的反思和進一步學習。
有一次,我們在觀察土豆時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有些土豆變綠了!孩子們紛紛圍著這些綠色土豆,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土豆是不是中毒了?”“土豆是不是被葉子染成綠色了?”“土豆還沒長大,像橘子一樣,之前是綠色的,慢慢就變橙色了……”“土豆像芙蓉花,會變色吧……”“不是不是,我之前看過一個視頻,視頻上說這叫‘綠果……”在孩子們的要求下,我們一起查看了相關視頻資料,原來是土豆發芽會產生一種叫龍葵素(又稱茄堿)的毒素,當土豆長期暴露在陽光下時,其中的龍葵素量就會增加,導致土豆變綠,也就是出現“綠果”現象。在汲取了這些新知識之后,孩子們開始思考“如何才能不讓土豆暴露在陽光下”。有的說給“綠果”再蓋上些土,有的說給它們穿上防曬衣,還有的說要給它們搭個棚子……
《指南》“說明”指出:“忽視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良好的學習品質就像充盈在生活中的氧氣,看不見摸不著,卻不可或缺。讓我們始終堅持不懈地培養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為其今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4]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3][5][6][7][8]鄢超云.學習品質:美國兒童入學準備的一個新領域[J]學前教育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