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玲
【摘要】感覺統合訓練是基于小學體育教學活動的開放性、科學性特點演化而來的一種教學機制,在發起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感覺統合訓練允許學生依靠各種感官搜集信息并參與活動,從而保障教學工作的科學性、開放性。實踐中,結合不同的教學模塊對感覺統合訓練理念加以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體育;感覺統合;身體素質
感覺統合指的是一個大腦和機體互相協調的過程。在特定的環境下,感覺統合訓練能夠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等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搜集信息的同時對相關事件做出回應,以此來展現身體機能的適應性特點。在當前的小學體育教學中,傳統的體質訓練已經無法滿足新的形勢需要。筆者圍繞感覺統合訓練,積極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一、合理選擇訓練對象,調動運動欲望
小學生具有極為充沛的活力與高昂的活動興趣,在日?;顒迎h節,小學生時時刻刻處于運動狀態,已經積累了極為豐富的運動經驗。針對這一特點,部分教師認為,小學生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活動素質,只需在教學活動中稍加引導即可,由此降低了對教學工作的要求。但這種自以為是的教學理念并沒有為教師帶來預期的收益,反而阻礙了教學工作的后續發展。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所提出的運動項目與小學生的活動內容差別較大,二者雖然都可以被劃分到“體育運動”板塊當中,但相較于學生的自由活動,體育運動工作表現出了更強的約束性特點。
教師可嘗試結合感覺統合訓練重新規劃小學體育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先感知體育運動的樂趣,再引導學生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當中。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永遠是促使小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第一元素。例如在低年級小學體育游戲“丟手帕”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將體育教學活動融入學生的日常游戲當中,鼓勵學生結合游戲開展體能練習。學生圍坐一圈,一名學生負責將手帕丟在某個學生的身后,如果被丟手帕的學生無法及時發現,或沒有及時抓住丟手帕的學生,就需要扮演“丟手帕”的角色,重新轉移游戲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聽覺、視覺等相互配合做出判斷,根據他人的表情、身后的聲音確定“手帕是否落在了自己的身后”,并隨時做好“起身追兇”的準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參與活動的興趣也不斷提升。
二、提出趣味訓練方法,強化運動技能
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低估了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與進步意識,認為小學生的身體與學習能力尚未完全發展,不具備主動學習體育技能的良好素質,故此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并不會對趣味化教學方法加以運用,而是針對當前的教學內容按部就班地制訂教學計劃。在這種落后的教學模式下,體育訓練與后續的教學要求脫軌,學生根本不具備完成體育任務的必要素質,無法在體育教學中獲得樂趣。
在全新的教學要求下,教師應嘗試結合教學內容提出趣味化的教學方案,通過互動鍛煉學生的體育技能。感覺統合訓練將學生的感知放在課堂的主導位置,強調學生的綜合感知能力在教學活動中的集中表現。教師也可圍繞學生的感知能力確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提升學生的活動興趣。
以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擲準”技能的練習為例,教師可對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發起針對性的訓練活動,圍繞學生的感官能力落實感覺統合訓練工作。在教學環節,教師可為學生準備不同的投擲材料,如小石子、網球和玻璃球等,要求學生在不同的距離進行投擲,準備易拉罐、廢紙盒等材料,向學生布置不同的投擲任務:或利用投擲材料擊倒易拉罐,或將材料投擲到紙箱當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在不同的距離利用不同的材料開展投擲訓練,并對自身的臂力與投擲能力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依靠聽覺整理訓練要求,并逐步記錄訓練信息,利用視覺對自身的能力、投擲技術及結果進行判斷,依靠看、聽、做三個環節的互相配合,了解當前的體育學習任務,進而積極鍛煉自身的相關技能。
三、明確掌握訓練要求,培養運動思維
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必須以明確的教學要求與教學任務為行動基準。感覺統合訓練理念強調了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在教學活動中的集中表現。教師應嘗試結合教學活動的有關要求重新確定教學方案,在落實教學工作的過程中結合感覺統合訓練對學生的感官發起針對性的訓練,以鍛煉學生的體育技能,強化學生的體育應用能力,使其形成主動運動、科學運動的意識。
發起體育訓練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其形成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教師應從體育技能與思想素質兩大角度入手,重新規劃體育教學活動,以提升學生的體育素質。比如在50米快速跑的訓練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根據訓練內容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培養學生的運動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教學。
在感覺統合訓練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可嘗試對學生的觸覺、視覺和聽覺發起針對性的訓練活動:教師改變體育活動的訓練方案,要求學生以兩人為小組,共同開展50米快速跑訓練活動,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欲望。在開展競賽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視覺搜集競爭對手的相關信息,并對自己能否取得勝利這一問題做出預測。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各個感官相互配合,又為學生創造了全新的活動機會。為訓練學生的聽覺、觸覺感知能力,教師可對50米快速跑的訓練內容進行調整,在場地內每隔10米增加一個氣球,要求學生在觸摸對應距離的氣球之后才能繼續前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各個關節被充分地調動起來,能夠在獨立板塊的體育運動中獲得更為豐富的訓練機會。
四、確定科學測評策略,提升運動素質
感覺統合訓練將學生的感官表達能力帶入到課堂當中,由此,教師“一言堂”的教學局面被改變,學生開始依靠個人的智慧與運動能力影響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并在教學工作中干預當前的教學計劃。感覺統合訓練作為強調感官表達能力的教育管理理念,教師要應用其發起教學工作,也應注重學生的感官在教學活動中的綜合表達,以提升學生的體育素質。
在教學環節,教師可針對教學工作開展測評活動,結合感覺統合訓練對學生的接受程度、技能表現水平等重要素質發起針對性的訓練,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以小學體育基礎技能“跨越式跳高”的相關教學為例,在感覺統合訓練理念的影響下,教師應嘗試保留教學活動開放性、科學性的特點,鼓勵學生結合感官主動對他人、對自身的體育技能進行評價,依靠多元化的評價管理制度解決評價問題。在其他學生開展跨越式跳高練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要求未進行練習的學生開展觀察活動,在觀察的過程中對他人的技能進行評價,結合跨越動作、落地動作等內容重新規劃評價體系,保障評價活動的科學性,依靠視覺搜集信息,幫助學生解決技能上的短板問題。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學生除了要做好技能的練習工作之外,還應結合其他同學的評價對自己的跨越式跳高技巧進行修正,思考跳高技巧是否規范、跨越動作是否標準。在跨越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助跑、跨越等多個動作,其肢體會產生不同的感覺。教師應鼓勵學生將這種感覺表達出來,依靠觸覺上的回應幫助學生發現跨越式跳高動作中存在的不合理問題。
五、及時反思教學誤差,優化運動模式
感覺統合訓練對學生的觀感投入了一定的重視,但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強調教學活動為學生的觀感服務,而且應結合學生的感知經驗重新調整教學計劃,根據學生所給出的有關回應及時處理教學問題,鼓勵學生在作出反饋的同時提升體育教學的綜合質量,依靠學生的主動回應,推動有關教學工作向著更加科學、更符合學生成長需求的方向發展。
在小學體育“迎面接力跑”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要求學生率先發起迎面接力跑的練習,在練習之后結合活動經驗對相關教學工作作出反饋,以提升學生的活動能力,依靠學生的運動經驗解決教學問題。部分學生認為,迎面接力跑是傳統的折返跑的變化,只是在其中加入了接力內容,故此對教學活動缺乏相應的重視。但在接力跑的過程中,接力棒的交換、運動方向的變換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學生主動去解決。故此,學生會依靠視覺、聽覺、觸覺的配合給出不同的建議。部分學生認為,在交接接力棒的過程中出現接力棒脫落、打手等問題,接力棒的傳遞效率過低,需要對這一問題進行處理。部分學生指出,接力的過程中會受到其他同學的語言干擾,從而產生心理壓力,影響發揮。針對學生基于視覺、觸覺所給出的回應,教師必須針對學生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負面問題做好教學指導工作,對接力棒的交接、接力賽的規則進行講解,結合學生所給出的反饋確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方案,以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
總之,感覺統合訓練將全新的訓練方法帶入了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其從基礎技能、運動技巧等角度管理學生,強調學生的技能與素質在教學活動中的表達。針對這一特點,教師應盡量表現出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利用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感官,結合學生的意見重新規劃教學工作,通過各個環節的互相配合,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
【參考文獻】
鄭阿敏.感覺統合訓練對小學體育教學的啟示[J].新課程(上),2018(08):137.
王陽.感覺統合訓練之探究[J].知識窗(教師版),2017(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