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應宏
摘 要:文章從現階段我國教育改革這一時代背景下,探究新時代小學語文課程的創新路徑。語文微課程能夠簡潔高效地提高小學生語文成績,并且緊密結合現代互聯網技術,是一種極為有利的語文知識傳輸形式。這種順應時代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有限的語文課程教學時間之內,教師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把所有必要的知識點都傳遞給學生。即使教師可以勉強完成所有知識點的傳遞,但是很少有機會再進行課外延伸教學,導致學生的學習范圍局限在教材之內。將微課程教學方式運用于語文教學當中,相信對于改變這樣的現狀會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微課程
一、 引言
現在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越來越受到我國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要想真正落實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就必須要使得語文課堂內容更加豐富,通過有限的語文課堂教學時間,為學生擴充多方面的語文知識。下面,筆者將探究微課程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積極作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為何要融合微課程教學以及如何促進小學語文微課程的開發,為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做出有限貢獻。
二、 分析微課程的應用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
(一)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深度投入學習中
按照多數語文教師一貫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挖掘文本,解析知識點。學生在整個課堂活動當中,把教師強調的知識點以筆記的形式留存下來。這樣,學生只需要聽覺、視覺兩種感官的運用。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體悟的時候,最有效的教學方式是綜合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以及內在感受等多方面的感官,通過眼睛、耳朵、心靈感受等多方面結合,學生才能全面、深入地感知文本內涵。微課程視頻就是這樣一種,能夠以精煉的內容、碎片化的時間,來完成語文知識點傳輸。
(二)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適當延伸,拓展學生的視野
在小學階段,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學到的語文知識是極其有限的,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還缺乏足夠的理解和認知能力。所以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不能過快地推進課程進度。但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時間是有限的,在這樣有限的時間段內,難免會有知識點被遺漏。雖然語文教師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但僅僅依靠這一點就想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還是存在較大困難的。因此,我們嘗試構建語文微課程教學體系,把繁雜的語文知識點融合到短小的微課程視頻當中,最終以視聽結合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剩下的時間便可指引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不斷積累課外知識,使學生語文學習視野不斷延伸。只有學生接觸到的語文知識越多,學生的語文思維才能夠得到更加充足的鍛煉,語文學科素養才能夠在豐富語文知識的閱覽當中不斷提升。
(三)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能夠給學生多少語文知識的拓展,與教師的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著必然的聯系。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很多教師都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推進課程進度。因為如果語文教師的課程進度過快,則會有一部分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掉隊。但是如果語文教師將課程進度調得過慢,又會影響到語文教學任務的最終完成情況。所以說課堂效率較低,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然而通過微課程的構建,就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彌補語文課堂上沒有講到的知識點。又能夠將大量的知識點濃縮在較短的視頻講解時間當中,改變以往由語文教師在黑板上進行逐字逐句的板書,這樣更加有利于節約課堂時間,大大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三、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微課程開發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各個學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教師都在積極探求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弊端的方法,想讓自身教學能力得到提升,并不斷契合現代教學新思想。因此,通過構建微課程語文教學體系來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創新性教學方式便應運而生。它將傳統教學方式與新時代教學思想有機結合,是小學語文教師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的有力證明,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我國教學方式做出改變的迫切要求。由小學語文教學理念可知,我國的培育重點已經從應試型人才轉變為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勢必離不開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來看,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語文教材也進行了反省和修訂,因此采用新型的語文課堂教學方式勢在必行;從現階段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現實狀況來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當代小學生對于語文學科學習的需求,要想讓現當代的語文教學更加契合時代潮流,不得不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以上種種,都是在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構建微課程的必要性原因。
四、 如何促進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與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
(一)確保微課程教學優勢與傳統語文教學優勢相結合
教師對于語文授課方式的創新,不能操之過急,而應該循序漸進,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這樣的創新都需要有一個適應期。所以說,語文教師在構建微課程的時候,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在微課程的構建過程當中,完全摒棄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方式,這樣不利于學生迅速適應新型教學方式,而且很有可能讓學生因為教學方式的驟變而難以適應,最終導致學生的語文成績下滑。因而,教師在微課程運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把控轉變的速率,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在恰當的時候,穿插微課程教學。為了進一步說明此觀點,筆者選擇小學階段的《狼牙山五壯士》作為案例來細致說明。本篇文章是根據具體的歷史事實為背景來描寫的,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注意到歷史背景的介紹:1941年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了7萬余人的兵力和飛機、大炮,向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動秋季大掃蕩。其中,3500余人分多路向河北省易縣狼牙山地區撲來。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之下發生的。因此如果語文教師在進行用教學活動的時候,直接開始進行課文內涵的挖掘,那么學生能夠學到的僅僅只是這篇文章的寫作藝術手法,并不能對這篇文章背后的歷史背景有一個深刻的剖析。類似于這種課文給出多少內容,就教給學生多少內容的方式,是完全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因此,語文教師就可以采取傳統語文教學方式與微課程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課程開始之前,語文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有關“狼牙山五壯士”那一時期的歷史背景資料,然后截取與本篇文章有關的內容,拿到課堂上與學生進行分享,讓學生在開始這篇課文的學習之前,對本篇課文的歷史背景有一個深度了解。在對本篇課文的歷史背景有一個初步了解之后,教師就能夠按照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來推進。這種把微課程和傳統語文教學方式有機融合的方法,不僅能夠給學生一個新型教學方式變革的緩沖期,而且還能夠讓學生了解文章背后的歷史背景,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