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光
【摘要】德育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精神品質與思想素質的重要途徑。理論教育是基礎,想要提升德育實效,還要設計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德育內容,開展教學實踐,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觀念,發揮出德育的真正效果。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體驗式活動;心理變化;激勵策略;德育
目前,初中階段的德育課程建設明顯處于比較薄弱的態勢,究其根本,是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過深,未能有效擺脫其中的弊端。因此,初中班主任要重視德育工作,從創設情景、關注心理變化以及激勵教育等諸多方面出發,提高德育質量和效率。初中學生剛進入青春期,開始有自我意識,“三觀”正在形成,此時對學生開展思想認知教育尤為重要。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意識,班主任要加強開展德育工作,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一、初中德育工作的現狀
(一)學校忽視德育工作
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學校要抓升學率,對教師的評定也是以升學率為準,使得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學科教學方面,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雖然教育部門多次強調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實際上許多學校依然忽視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德育工作缺乏靈活性
雖然當前許多初中學校開始開展德育工作,但是班主任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課前準備不足,課堂上照本宣科,教學內容也比較單一,缺乏生動性與靈活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德育課堂比較反感[1]。
(三)德育工作沒有因材施教
初中學生的性格、生活環境和認知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從實際出發,沒有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影響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實施德育期間需要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靈活處理,做到因材施教[2]。
二、新時期初中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
在整個德育工作過程中,班主任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開展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應具有比較明確的德育觀念,具備清醒的認知。具體來說,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要堅持育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在進行德育工作時,班主任要將學生放在首要位置,要引導學生之間不斷互動,加強溝通交流。同時,班主任要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在德育工作中平等地與學生互動。
其次,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學會寬容與理解。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既是師生關系,也是朋友關系,因此,班主任在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時,要始終做到心平氣和。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心理上還不夠成熟,平時的言談舉止難免會出現一些不正確的導向。班主任要學會客觀地面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只要不是原則問題,都可以寬容和理解,避免學生出現極端情況。
再次,德育工作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效結合在一起。除了讓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之外,班主任還要將學生的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德育內涵和外延非常廣泛,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高度重視德育工作,做好榜樣示范,促進德育工作有效開展。
三、初中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具體策略
(一)創設情景,興趣導入,開展課內體驗式學習活動
通過對初中教師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大部分教師并不重視德育工作的開展,導致德育效果并不好[2]。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德育實踐活動,如辯論會等。教師可以將“德育更重要,還是智育更重要”作為辯題,讓學生自由分組,正方持“德育比智育更重要”的觀點,反方持“智育比德育更重要”的觀點。經過激烈的討論,學生能夠更為清晰地認知和明確德育的重要性,并且認知其與智育的關系,實現自身全面健康發展。
此外,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比如讓學生扮演盲人,使學生認識和了解殘障人士生活的不易,進而培養學生關愛殘疾人的品質,呼應德育活動主題,達到預期效果。教師可以設計幾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學生A向學生B訴苦,可是學生B一直東張西望,對學生A的話不感興趣,更沒有安慰他;第二個場景,學生A又碰到了學生C,于是向學生C訴苦,可是話剛說出口,就被學生C無情打斷,認為學生A打擾他寫作業。對于這兩個場景,學生能夠感同身受,進而學會傾聽和理解他人。
(二)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
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將會嚴重影響其思想道德。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師不能忽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重視學生的心理,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追溯問題的根源,了解學生內心的真正需求,這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關鍵[3]。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并按照聽、說、問三個步驟對學生的整個心理變化過程進行認真、詳細的記錄,以此為依據,采用科學、合理的德育方式,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再看成效。
同時,教師需要與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心理變化的原因,因為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家庭教育有關系。很多家長不管孩子的想法,經常站在對立角度進行批評甚至打罵,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很容易會使孩子出現逆反心理,激起負面情緒[3]。因此,教師要定期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出現心理變化的原因,為家長提出建議,讓其對學生進行耐心教育,用通情達理的方式進行疏導,比如先對其表示認同,然后進行激勵,最后開展德育。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教育下,學生能夠找到身心健康發展的方向。
(三)采取合適有效的激勵策略
激勵對策不能夠一成不變,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性格等特點,靈活選擇激勵方式,并且要主動和學生展開溝通,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將其與德育有機結合起來[4]。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防止目標太過簡單或者太過困難。目標太過簡單,學生達到目標會很容易,激勵便沒有意義;目標太過困難,即使有教師的激勵,學生依舊達不到,就會產生教育反作用,得不償失。
例如,對于一些從來不做家務的學生,教師便可以為其設置一個做家務的小目標,當學生做完家務后,給予其一定的獎勵,使其逐漸地自主承擔家務;對于一些已經表現很好的學生,可以讓其在周末等時間,到孤兒院看望小孩子或者到養老院看望老人,獻出自己的一份小愛心,給予他人關愛,養成樂于助人的好習慣。
(四)發揮教師引導作用,實現德育滲透
初中生會在無形之中對教師產生一種信任感,教師的行為會在無形之中對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從自身出發,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良好形象。教師只有擁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和思想道德素養,并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才能夠更有效地培養學生。
(五)多方面合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普遍比較叛逆[5]。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改變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
首先,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從提高學生認知入手,結合教材內容、生活中的案例等為學生答疑解惑,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班主任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在平時教學中要“言必信,行必果”,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學生。
其次,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爭取家長的配合。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同時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也非常重要。為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為孩子樹立榜樣,社會要為學生提供安全的成長環境。
總之,要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六)組織學生多參加德育活動
初中學生年齡比較小,對許多事情的認知不足,單純學習理論,缺乏實踐鍛煉,對知識的印象并不深刻。為此,班主任要多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比如在學校,教師一直提倡勤儉節約,但是對于在物質豐富時代成長起來的學生而言,他們對節約無法理解[6]。為此,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博物館,了解物質匱乏年代人們的生活;或者組織學生觀看電影,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影視資料了解過去人們艱難的生活,加深學生對勤儉節約的理解,讓勤儉節約的意識融入學生的日常行為當中。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因為教師榜樣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同時,要積極組織學生多參加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德育的重要性,并在學校中以優秀的師生為榜樣,提升個人修養。班主任要從多個角度出發,增強學生的體驗感,豐富其德育經驗,建立為學生抵制不良思想侵襲的保護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使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張睿琪.淺談新形勢下如何開展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J].考試周刊,2021(31):11-12.
程守民.新時期初中班主任如何開展德育教育工作[J].華夏教師,2019(21):87.
賴玉芬.呵護學生自尊 樹立自身威信——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總結研究[J].長江叢刊,2019(21):157-158.
賴玉芬.呵護學生自尊 樹立自身威信——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總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194-195.
湯虎.新時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21(11):173-174.
孫春雷.新時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探索[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0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