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云君
【內容摘要】教學是一個整體性的動態過程,互動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有效的互動可以激活課堂教學氣氛,推動教學向更好的方向的發展。本文結合自身的實踐教學經驗,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六種常見的互動教學模式做出了研究探析。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模式? 初中道德與法治? 教學應用實踐
前言
互動式教學模式將教學視作“教”與“學”動態發展的過程,其中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包括人與物之間的互動,同時互動范圍不僅限于教室,還可以延伸到戶外,要通過多元化的互動,徹底激活教學,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問題導入互動,調動學習思維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學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借助問題進行互動是最常見的一種教學形式,同時也是最為有效的一種教學形式,在運用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問題作為載體,將課程教學中的難點突破知識,轉化為針對性的問題,從而在關鍵引導之處,通過問題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這樣的互動教學無疑是可以啟動學生智慧思維的,可讓學生在“知”與“不知”的悱疑狀態之中,更加深入地探尋知識,這樣在問題解答的過程中,知識難點就會不攻自破①。以學習《認識國家總體安全觀》這節教學課程為例,了解認識國家安全及國家安全的內容是本節課程教學的重點,在應用問題互動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幾個問題互動交流,帶領學生突破課程學習難點。
問題1:談談人民幸福生活與國家安全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問題2:在新形勢環境下,我國也面臨著復雜的安全威脅,分析我國現下面臨哪些安全形勢挑戰?除此之外,你認為還有哪些威脅國家安全的實例?
這樣的兩個問題,緊扣“什么是國家安全”和“國家安全內容”兩個核心知識展開,教師在通過與學生問題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會幫助學生了解認識國家安全是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和國家利益不受內外危險威脅。而在新形勢環境下,我國仍舊面臨著國土安全、生態安全、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挑戰。通過問題互動交流,學生突破了《認識國家總體安全觀》這節教學課程的重點難點。
二、情感交流互動,營造和諧氛圍
初中道德與法治本就是充滿社會關愛情感的一門的課程,因此在應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時,情感交流互動是非常契合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要通過自身與學生之前的情感互動交流,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的教學氣氛,從而將道德與法治知識更加溫情地傳遞出去。以學習《尊重他人》這節課程為例,尊重他人是個體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包括平等待人、重視他人、欣賞他人等,人人都能尊重他人,社會生活也會更加和諧融洽。而在教學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應該是相互尊重的,學生尊師敬道這是自然,但是教師尊重學生也是一種必須②。因此在本節課程之中,相比較苦口婆心地為學生傳授知識,教師能夠以身作則,用尊重與情感去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則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感受人與人相互尊重的原因及做法。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摒棄傳統“師為尊”教學觀念態度,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時,尊重學生的觀念看法,即使學生表述的不對或者行為失當,教師也不要直接指責學生,應該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立足于學生角度,去思考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如何去幫助學生,這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一種體現。同時在《尊重他人》這節課程中,教師還可以與學生立下這樣約定,如師生之間相互監督,在出現不尊重他人的問題時,互相糾正互相指出。這樣的情感交流互動,本身體現出的就是“相互尊重”,在這樣的互動課堂之中進行學習,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學會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這樣的教育真正地做到了“教書育人”,實現了新課標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本質倡導。
三、案例分析互動,促進理論轉化
案例分析互動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尋找與課程內容有關的真正案例,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從而借助案例的真實鮮活性,讓學生對課程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從而使課程教學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加具有說服力,教學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學生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如在學習《合理利用網絡》這節課程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這樣兩個真實的案例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
案例一:2019年8月,李某在網上注冊了一個“陌陌號”,并通過該號發表動態信息辱罵王某,王某向公安機關報警,民警經調查核實,依照通過互聯網使用污穢語言相關法律條令,依法對李某作出了行政拘留3日的治安處罰,同時王某將李某告上法院,請求法院判令李某賠償其精神損失費1萬元③。
案例二:2018年張遠坤大學畢業后來到新疆喀什地區疏附縣塔什米里克鄉庫納巴扎小學支教,為解決當地小學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其采用了通過網絡募捐的方式,通過募捐籌得的款項,為庫納巴扎小學建立了運動場,學生們終于有了自己的籃球架、單雙杠。
教師可以通過這兩個案例,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動交流對網絡的合理利用,學生會在這樣真實的案例交流下,明確認識網絡這一工具,所產生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不同的使用方式帶來的結果各有不同,一定要遵守網絡規則,合理使用網絡。
四、辯論活動互動,深入思考知識
辯論活動是一種比較激烈的互動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有很多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辨性,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采用辯論互動的方式展開教學,這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還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學生會在辯論互動的過程中,對課程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采取合適的辯論問題,要確保所選擇的辯論話題是具有可探討性的,不是一邊倒的,這樣才有辯論的價值,才能讓辯論的雙方展開激烈的互動碰撞,而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更佳的教學效果。還是以《合理利用網絡》這節教學課程為例,教師還可以采用辯論互動的方式展開教學,如“網絡交友是近些年社會比較關注的問題,你們認為網絡交友對初中生而言是有利還是有弊,請根據自身的理解,選擇支持的一方,進行辯論”,然后按照學生的意愿,將班級中的同學劃分為正、反兩方組織辯論④。在學生辯論前,教師可以對學生做出一些指導,如讓學生組織好自身的論點、論據、論證,并劃分好一辯、二辯、三辯和總結論辯,以此確保學生的辯論互動活動可以有序進行。而通過學生之間唇槍舌劍的辯論互動,學生最終會明白一個道理,網絡交友對初中生而言是利弊共存的,關鍵是要看如何分辨網友、交友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正確網絡交友。
五、角色扮演互動,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生具有愛模仿、愛表演的特性,他們渴望有一個舞臺,去展示自己,表達自身的表演欲望,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帶領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互動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式,這是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的,同時也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和體會,在這里筆者列舉這樣的兩個例子。
如在學習《法不可違》這節課程時,為更好地幫助學生感受法律的權威性,教師可以模擬一個法庭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原告、被告、律師、法官、審判員、檢察官,并通過一個法與情交織的案例情境,如“貧困的小李為了救治奶奶,進行網絡詐騙”,讓學生在角色表演的過程中,感受雖然小李有自己的苦衷,但是法不可違,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
如在學習《關愛他人》這節課程時,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互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分別扮演被救助的人以及救助他人的醫生、警察、普通市民,從而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動和溫暖,這樣的互動教學,會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感受體會關愛他人的重要性。
而類似于這樣的角色扮演互動教學組織模式還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于教學內容,合理的抽出時間讓學生互動表演,這一定可以更好地激活課堂,并使道德與法治知識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六、社會實踐互動,提升應用能力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知識內容學習不僅限于課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更加廣闊的生活天地之中去感受道德與法治對社會建設和支持。同時互動式教學模式也是一種非常廣義的教學模式,其倡導不斷地延伸課堂,在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之間進行交流互動,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用社會實踐互動的方式,從而將學生引向書本之外,通過真實的戶外實踐,發展學生的知識應用技能⑤。如在學習《服務社會》這節教學課程中,本節課程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社會服務意識,促使學生可以積極的奉獻社會,為此在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就可以利用節假日期間,組織學生開展一場真實的社會實踐互動活動,如讓學生到敬老院中慰問服務,讓學生身體力行,去幫助敬老院中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給予他們帶來更多的快樂陪伴。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一定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加深對社會服務的認知和體會。
總結
伴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道德與法治課在初中階段教育中的重要性越發凸顯,而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有利于調節師生關系、啟迪學生的智慧生成。為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對互動式教學模式做出更加多樣的探索研究,從而在多樣的互動中,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注釋】
① 王亮. 關于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 高考,2020(25):30+32.
② 牛曉艷. 簡析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 考試周刊,2020(56):113-114.
③ 丁裕忠. 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06):20.
④ 馬國軍. 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 新課程(中),2019(03):157.
⑤ 黎海祥. 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 中學教學參考,2019(07):56-57.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翠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