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民族地區而言,節慶活動是其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但從節慶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許多節慶活動只是曇花一現,難以適應現代旅游發展的趨勢。本文通過分析民族節慶文化的特征、節慶文化旅游化發展的價值呈現及存在的問題,指出民族文化節慶旅游發展的路徑,旨在為民族地區的文化挖掘以及節慶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民族地區;節慶文化;旅游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2
0 引言
2009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提出“要發揮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藝、節慶等文化產品”。2018年,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采取積極的措施加強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打造文化旅游活動系列品牌”“引導區域文化旅游節慶活動”,體現了旅游發展中文化的重要性和發展節慶文化的未來趨勢。少數民族節慶活動是少數民族情感表達的重要途徑,能使節慶活動參與者的身體和精神都得到放松。節慶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民族地區的旅游產品體系[1],增強了該地旅游發展的吸引力,強化了民族地區的旅游形象,促進了傳統少數民族節慶文化與旅游業的結合,在為地區經濟增強動力的同時,也促進了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旅游帶來的社會交往和互動,使民族主體的民族意識、民族認同感、民族自信逐步得到強化[2]。節慶旅游的發展對地區經濟、文化的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民族節慶文化旅游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兩者融合發展不適應,帶來了諸多負面效應,如何使民族節慶文化旅游更好地發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節慶文化特點
我國少數民族節慶活動的數量不勝枚舉,內容也十分豐富。隨著時代的發展,少數民族節慶活動的特征也逐漸多樣化,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1.1 地域性與民族性
因地域遼闊、行政區域劃以及各少數民族分散或集中居住的特點,民族地區的文化具有鮮明獨特的風格,因此少數民族節慶活動也帶有明顯的地域色彩。節慶活動是從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中衍生而來的,是民族文化的體現,帶有明顯的民族烙印和強烈的民族性[3]。
1.2 文化性
節慶活動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外在表現,是少數民族文化現象的載體,文化內涵是節慶活動的靈魂。保護并傳承少數民族節慶文化,弘揚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內涵,是少數民族節慶旅游開發的重要一環。
1.3 歷史性
民族節慶活動不同于現代藝術節慶活動。現代藝術節慶活動是在城市經濟發展以及文化建設過程中,為滿足經濟消費和精神需求產生的;而民族節慶活動是民族在遷徙、生存發展的過程中,基于歷史、信仰、傳承,形成的現實參與性活動,具有深厚的內涵與民族歷史意義,是少數民族生活的集中體現。
1.4 經濟性
節慶活動催生了節慶經濟。少數民族節慶活動原為地區少數民族人民以紀念、慶祝和祭祀等為目的的活動,隨著現代旅游業的發展,少數民族節慶活動逐漸與旅游產業融合,旅游目的地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將少數民族節慶活動開發成旅游吸引物。節慶活動期間,當地會舉辦各種產品展銷會、交易會、文化表演觀賞會等,在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滿足了游客的各種需求。
2 節慶文化旅游發展的價值
2.1 經濟價值
節慶活動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每年民族節慶活動期間,都有大量游客前來觀賞游玩,且游客數量呈上升趨勢,很好地促進了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同時,政府會借此機會開展招商引資、宣傳城市形象、展銷民間工藝產品等活動,從而盤活地方旅游資源,提高地區就業率,改善地區經濟發展模式。
2.2 社會價值
節慶旅游開發過程中,有本地投入的社會資源和外來的技術資金,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共同參與節慶活動,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碰撞形成的文化意識,反作用于當地的傳統文化和社會發展。活動舉辦期間,大量游客涌入,對本地旅游業 “吃、住、行、游、購、娛”等環節提出了新的要求,游客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就是旅游業目的地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過程。游客參與節慶活動,與當地居民產生接觸,能在了解當地生產生活方式、感受當地文化生活習慣的同時,將自身的文化傳播給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促進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融合,使社會化環境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
2.3 文化價值
少數民族地區開發節慶文化旅游,必然要引進現代化的旅游模式,整合民族地區的各種旅游資源,激發當地文化活力,擴展當地文化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少數民族文化被同化的程度也逐漸加深,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如果不采取合適的方式保護和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那么民族文化將面臨消亡的危機。因此,將節慶文化放置到現代旅游舞臺進行展示,使其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能增強當地居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從而有效實現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傳承,使本地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融入公眾文化體系,既實現了文化的旅游開發,促進了地區經濟的增長,又推動了本地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
3 節慶文化旅游中存在的問題
3.1 節慶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
由于民族地區大多為城市郊區或鄉村地區,長期以來基礎設施不完善,制約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一是道路交通問題有待解決,各個鄉鎮的可進入性差,游客活動范圍僅限于城區,難以到縣城附近的傳統古村落觀賞游玩,個別開展鄉村旅游活動的村落難以吸引游客,景區與縣城也沒有直達車。二是衛生狀況有待改善,旅游公共廁所數量少,節日期間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三是地區的住宿、餐飲行業基礎條件差,服務質量低,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影響了游客的旅游體驗。
3.2 節慶旅游開發淺表化
民族地區的節慶資源十分豐富,但是可以用于旅游開發的資源屈指可數,并且由于節慶文化的開發商以及民族社區居民兩者在開發中更注重經濟效益,節慶文化開發的層次較淺,資源利用率較低,節慶活動的優勢不明顯。近年來,由于游客對個性化的追求以及對異質文化的好奇心理,民族節慶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但民族節慶活動的文化內涵卻慢慢淡化,傳統文化失去了延續性,民間自發性活動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官方組織的演出,民俗文化失真,對追求體驗真實性的游客來說,民俗節慶活動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大部分活動為表演性活動,多為開幕式、盛裝游行等,游客參與度低,歌舞表演缺少變化和發展,傳統活動創新性不強,表演形式也十分單一。
3.3 旅游商品單一、品質低
民族地區通常會開發與節慶文化相關的旅游商品,如苗族銀飾、苗族刺繡等,但其價格昂貴,對大部分外地游客來說實用性不強。而實用性較強的紀念商品稀缺,許多刺繡成品因缺乏現代元素,難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很難轉換成經濟商品,如帶有苗族刺繡的女士包、服飾等,且這些商品在工廠化流水線作業中完成,品質無法得到有力保障。同質化嚴重的劣質旅游商品的增多,使民族地區的商業氣息變得濃重,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構建存在不利影響。
3.4 節慶旅游未形成規模效應
少數民族節慶活動作為旅游吸引事件,能吸引大量游客,但卻未形成明顯的產業聚集效應,帶動地區旅游業發展的能力有限。節慶活動的不固定,使表演活動無法規律化,增加了時間成本和運營成本;節慶活動與民族地區內各個景區的關聯度低,是按照民族地區的習俗和傳承進行的,如三月三、六月六等節日,每年的時間不固定,旅游宣傳和營銷無法拿出最有效的方案,游客無法及時規劃旅游行程,從而影響了當地景區的發展。
3.5 存在沖突與負面口碑
節慶活動會帶來一個短暫的旅游高峰期,這期間涉及諸多旅行輔助事宜,當地會處于一種臨時性的狀態,如大量游客突然涌入,本地住宿、飲食、娛樂等需求急劇上升,但經營者能提供的商品有限,導致游客節慶活動期間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或者低于預期,在短期內出現沖突以及負面口碑等現象。
3.6 管理及組織淺顯粗放
民族地區的節慶文化旅游開發以地方政府或民族社區居民自行組織為主,因資金有限,節慶活動只能得到淺層開發,表演內容粗糙簡單,內容單一同質,節慶文化的資源特色不明顯。粗放式的管理使節慶活動在開發策劃時,存在標準不統一、不了解目標市場需求、不了解同類產品競爭現狀等問題。
4 節慶文化旅游發展路徑
4.1 明確節慶活動主題定位
要明確民族節慶活動的主題形象定位,深化品牌內涵,挖掘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生態資源。在運作少數民族節慶活動的過程中,要明確該節慶活動的形象定位,將其打造成該地區的名片,使人們想到節慶活動時就會想到該地區。要充分體現該節慶活動的特色,避免與其鄰近的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地產生“負近鄰效應”。還要廣泛考慮游客的接受度及旅游心理需求,在展現民族地區節慶文化內涵的同時,滿足當代游客的旅游心理需求。
4.2 完善節慶旅游基礎配套設施
注重改善當地賓館、酒店、農家樂的飲食、居住環境,增強當地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推進廁所革命,完善縣城及景區的旅游公廁設施;培養旅游管理人才以及制定標準化服務制度,提供優質的旅游接待服務;提升各縣鄉交通的可進入性;開發具有民族特色且符合游客多元化需求的旅游商品,提高當地旅游商品的經濟轉換效益。
4.3 整合周邊資源,深化區域印象
在防止“負近鄰”效應的同時,也需利用區域協作等平臺,開展旅游市場區域合作和跨區域精品路線推廣。通過整合行業資源,形成融合發展新模式。要不斷擴大少數民族節慶旅游的覆蓋面,促進該地區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4.4 促進鄉村旅游與節慶旅游相結合
開發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建設風格獨立的鄉村旅游基地,能依靠民族節慶旅游帶來的游客,促進本地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時延長民族節慶旅游的產業鏈。
4.5 加大宣傳力度,豐富營銷方式
一是切實做好品牌營銷,通過游客的口碑效應進行品牌推廣,避免負面口碑;二是通過會展、網絡、報紙、雜志以及政府官方部門宣傳民族節慶;三是通過新媒體應用,如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發布Vlog、Plog,針對不同的游客市場加大宣傳力度,豐富營銷手段,提高民族節慶品牌營銷的針對性。
4.6 政府做好宏觀調控,組合利用多方發展資源
在節慶文化產業化開發的過程中,政府要起到主導作用,從宏觀上整合本地的旅游資源,使其與節慶旅游活動產生關聯,在保護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打造民族節慶旅游產業鏈,發揮民族節慶帶動地區各產業發展的作用。
5 結語
民族地區的節慶文化是少數民族人民的歷史及生活的集中體現,涵蓋了教育、經濟、生產、信仰、宗教、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內容,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以及文化價值。但在現代化進程中,由于市場經濟的作用及多元文化的沖擊,節慶活動的文化內涵逐漸淡化,漸漸落入為表演而表演的境地,民族地區的旅游形象和歷史文化傳承間接地遭到了破壞。為解決民族節慶文化中存在的問題,可將節慶活動旅游化。一方面,可以獲得經濟收入,為節慶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揚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能使民族節慶文化與現代多樣性的文化碰撞融合,從而實現創新發展,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崛起。
參考文獻:
[1] 徐宏,曾戀.全域旅游背景下貴州黔東南州民族節慶旅游開發研究[J].旅游縱覽,2020(14):97-99.
[2] 譚燕瑜,康忠慧,鐘泓.少數民族地區節慶旅游開發與傳統文化保護的良性互動研究[J].現代商業,2020(20):43-44.
[3] 曾元麗.民俗旅游節慶活動與當代娛樂文化結合分析[J].當代旅游,2021,19(02):14-16.
作者簡介:吳永儀(1997—),女,貴州遵義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旅游規劃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