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馨
摘 ?要:游戲是人的天性,更是兒童重要的學習方式。面對6-8歲零基礎合唱團初級班學生,筆者運用全過程游戲化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本文展示了如何運用游戲讓學生樂學善學,同時發展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文化理解、社會交往等素養。此外,游戲在音準、節奏、多聲部等專業教學中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核心素養;合唱團初級班;游戲化教學
北京市東城區少年宮陽光合唱團實施梯隊建設培養,初級班學生年齡在6-8歲之間,音樂基礎零起點。學生通過合唱活動獲得了感受音樂美的能力,學會學習,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樹立集體責任感,逐步形成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等等。傳統教學方法,學生主動參與率低,容易出現興趣不足、秩序混亂、狀態懶散、進度較慢的情況。學生以聽講為主,被動練習的教學形式,與需要通過積極實踐獲得合唱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要求形成了矛盾。探索全面育人理念在合唱教學活動中的有效途徑;將講授知識,變為體驗知識;把技能練習,變為游戲化操作的育人模式創新勢在必行。
科學實踐證明,游戲能夠促進認知、情感和心理的發展。因此,探究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以游戲為情境的合唱團初級班活動的育人模式就顯現出其價值。
一、游戲情境構建育人模式的理論基礎
(一)游戲是人的本質特征
玩游戲貫穿人的一生。游戲是主體自愿參與的交互活動,伴有愉快、緊張或沉浸的情感體驗,有愉悅性、學習性、沉浸性和社交性。游戲具有特定行為模式、規則條件,能夠娛樂身心。
(二)游戲是兒童學習的重要方式
游戲有其學習的內涵。人類自發的每一項游戲都是某些重要生存技能的訓練,如身體格斗、團隊協作、認知模式等等。大腦的結構要求我們通過體驗去學習,尤其是強烈的體驗。杜威認為,只有個體親身的經歷和體驗,才稱得上是學習。我們會被游戲高度吸引,自動投入體驗并持續不斷。游戲作為一種直接的教學和指導,以及“保持共同思考”的方式,有很高的教育價值。
合唱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經驗,讓孩子們體驗各種歌唱的、音樂的、文化的經歷,并由此將音樂知識、歌唱方法、聲部合作、樂學善學、音樂審美、國家認同、文化理解等轉化為自身的經驗,使學生的個體發生“細微變化”,實現身心成長。
(三)“教育游戲”的優勢
教育游戲的手段強化了教學的目的和學習成果,豐富了教學活動的細節。如作為音高教授方式的“手指譜”游戲,明確表示出每個音在五線譜中的位置,手指譜中的音位與唱名相互反應,方便學習,輕松練習,讓學生們把音高位置諳熟于心,從而解決識譜問題。教學游戲改變了學習、練習過程中的枯燥感和挫敗感,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與練習的意愿和興趣。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育人實踐
(一)發展“樂學善學”素養,以全過程游戲化模式激發學生參加合唱教學活動的內驅力
為了激發學生參與合唱教學活動的內驅力,設計實施了合唱活動全過程“游戲化模式”,將合唱活動的整體置于游戲的語境下,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建立“合唱學習”與“快樂”的鏈接。游戲語境的構建由邏輯性游戲群的創建和游戲氛圍營造兩方面組成。
邏輯性游戲群的創建,是把從見到學生那一刻起直至放學這一過程,看成一個完整的教育教學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始終都是在游戲的語境下進行,針對每個教學環節的目標創建游戲,并將這些游戲按邏輯順序結合在一起形成游戲群,整體協作完成教學活動。針對秩序感建立;新知識的學習實踐;知識技能的強化練習;課堂內容延伸至家庭教育等等目標,設計有效的教學游戲群。
進入教室時的秩序感,是保障后續教學順利進行的心理基礎和環境要素;教學中的認知性游戲有效調動學生的專注力,提升學習效率;操作性游戲延長練習的有效時間,增加練習的有效次數;將課上游戲延伸至家庭,鼓勵親子游戲,提高了家庭作業的完成率和練習效果。
游戲氛圍的營造在于教師本人融入游戲語境,在教學中使用兒童化的語言(學術術語除外)、夸張的表情和大幅度的動作,迅速地將學生帶入游戲情境中。
教育活動全過程游戲化模式,讓學生感受到合唱團活動就是一個大型的音樂游戲,將合唱學習與快樂相鏈接,切實激發學生參加合唱團活動的內驅力。在長期的培養中,“尋找學習中的快樂,用有意思的方式學習”發展了學生“樂學善學”的素養,并有利于把這種感受和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
(二)發展“自我管理”素養的游戲化手段
初級班學生的自我管理主要體現在遵守秩序和自理能力的發展上。“珍珠項鏈休止符”的游戲,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形成秩序感,養成良好的校園行為規范。教師用來源于合唱指揮的手勢,對學生提出“安靜”“站成一隊”“站成兩隊”“靠右行”“跟我走”“停”等指令,學生迅速做出反應,教師及時給予“點贊”手勢。教師和學生同時至于游戲情境中,學生以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參與,在得到教師肯定評價時,明顯表現出愉快的情緒。這個游戲處于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預示著接下來的教學活動都以游戲模式呈現,學生在整個學期的配合中都表現出積極興奮的狀態。
“書包也排隊”培養學生物品管理能力的角色扮演游戲,幫助低齡學生形成自我管理意識。游戲中書包被擬人化,學生幫助“小書包”在教室窗臺下列隊,讓書包承擔因缺乏規則意識而造成教室臟亂的責任,從而使學生以幫助小書包排好隊的心理出發,易于接受建議,調整行為,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逐步養成有序管理物品的習慣,為學生進入接下來的學習打開良性入口。
(三)發展“社會責任”素養的游戲化手段
合唱活動彰顯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教育理念。個性與共性的融合,群體意識與合作精神,是其發展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學科優勢。為獲得和諧的和聲效果,正確表達音樂作品的思想與意境,學生要明確自己所處的聲部地位,不斷調整恰當的力度、音色,把握好各自的分寸,尋求最好的合作方式。
游戲“優美曲線”讓學生充分體驗集體和個人的關系,理解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在合唱藝術中的關鍵作用,折射公民的社會責任。學生與老師手拉手連成一條線,以一端帶領移動,在集體移動中保證連續不中斷。游戲中如果步伐速度或大小與集體相悖,這條線很容易被扯斷。學生切身感受到集體是由個體組成的,個人的行為對集體有影響的道理。
游戲“小組闖關”創造出天然的“親和團體”,強調合作能力,教會學生思考、協商、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團體合作游戲運用在理解和弦構成,完成樂段背唱,表演多聲部節奏聲勢等環節中。
(四)發展“國家認同”“文化理解”素養的游戲化手段
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是教育的無限沃土與珍貴寶藏。喚醒學生身體中涌動著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對建立“國家認同”至關重要。以我國兒歌和民歌為內容的合唱學習發揮了文化傳承的學科價值。兒歌中大量的游戲歌如《鴨羅羅》《金鎖 銀鎖》《打掌掌》《天螺螺》等是天然的邊玩邊唱教學資源。
“兒歌地圖”制作游戲。學生把學習的兒歌標注在地圖相應區域中,注明省份并涂色上喜愛的顏色。經過一個學年的積累,這幅地圖變得五彩斑斕,既呈現出我國的民歌資源,又是學習成長的記錄。
(五)發展社會交往素養的游戲手段
游戲“小觀察員”把評價環節游戲化,指向社會交往素養的培養。“小觀察員”在同學的戰事中注意觀察優點,評價時以指出優點和提出建設性意見為主,促進正向評價和相互鼓勵的評機制的形成,發展了學生社會化交往中的積極情感,增強了團隊凝聚力。
三、基于學科價值的教學實踐
學習經常是艱難的任務。通過正確的思維方式去開展學習,伴隨著積極正面的反饋,學習任務就可以變成艱難的樂趣。游戲營造沉浸式的環境,讓孩子沉浸在現學知識的情境中,充分體驗,提高教學效率。
(一)針對音準的游戲化練習手段
音準是合唱的首要要素,柯達伊教學法中“科爾文手勢”把無形的音高,變為有形的手勢,明確表示了調式音級間的音程關系,在手勢的輔助下,唱準變得非常容易。
游戲“我來比畫你來唱”把科爾文手勢游戲化,學生展現出高度的學習自主性,有明顯的效果優勢。教師做出科爾文手勢,學生模仿并按手勢歌唱,準確音高帶來的美妙旋律,產生聽覺上的滿足感;學生快速模仿達到了游戲規則的要求,獲得完成任務的滿足感,游戲愉快地解決了音準難題。
(二)針對節奏的游戲化練習手段
游戲“請你跟我這樣做”,把節奏聲勢(拍手、拍腿、跺腳、捻指等能帶出聲響的人體動作)游戲化,用以感知、學習、練習節奏。游戲以歌曲節奏原型為起點,通過加速、減速、強奏、弱奏、變換聲勢動作,節奏變奏等環節,最終回歸歌曲節奏原型,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學生在興奮的狀態下高度專注,通過變化的形式多角度練習,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多聲部意識的游戲化建立手段
多聲部意識的建立是合唱團初級班的重要教學內容。以學生的能力為基點,利用聲勢培養學生多聲部意識。拍擊身體不同部位或跺腳發出不同的音色來演奏不同聲部,組合形成多聲部聲勢。在這個游戲中學生感受如何穩定本聲部,并積極與他聲部進行配合的方式,逐步建立多聲部意識和基本能力。
二聲部旋律的“回聲”游戲。多聲部合唱是一個進階性很強的能力培養過程。“卡農”是最為基礎的二聲部合唱模式。完全“卡農”的兩個相同旋律,一前一后進入,音樂效果與回聲相似。引導學生模仿回聲效果進行歌唱游戲,在音高、音色、力度等各種角度做配合練習。
四、實踐中初步確立合唱團初級班的游戲化育人模式
一個愿意花費時間去玩的游戲是有難度的,又是剛好能夠上手玩起來的。運用已掌握的知識作為游戲的內容,在過程中加入新知識,游戲容易上手,又有挑戰,有效激發學習熱情。
游戲越愉快,知識技能掌握越扎實。游戲激發學生的操作欲望,學習狀態興奮,練習次數增加,從而強化學習效果。學生在游戲中自動相互學習,討論成功經驗,加速知識技能的掌握。結合評價機制的小組對抗賽,有效調動學生的專注力,提升練習效率。
教學游戲的設計以教育教學的長、中、短期目標為出發點,設計結果指向清晰。長期目標對標核心素養;中期目標著眼合唱團初級階段的音高節奏、多聲部意識、歌唱狀態、歌曲表達等能力;短期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學會當下的歌曲,及其包含的樂理知識、歌唱方法與聲部配合技巧。
在參與教學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反應更加積極,表現更加自然,能夠更充分地反映出教學效果。游戲中個別、分組、集體等組織形式,能更清晰地觀察學生個體的反應。這種觀察能夠為評估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提供直接的依據,還有利于理解學生的學習模式、興趣、心智傾向,從而為研究更適合的教育教學手段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慧群.學科核心素養與學科課程群[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姜明彥,顧煒.玩是學之始 學乃玩之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
[3][美]格雷格·托波.游戲改變教育[M].何威.褚萌萌,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英]伊麗莎白·伍德.游戲、學習與早期教育課程[M].李敏誼.楊智君,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