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等教育科目,具有豐富的德育內涵。本課程結合大學英語課程的特點,嘗試利用TPACK框架,通過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視野、多樣化的單元題材和活動,使其成為語言與技能兼備,文化與素養兼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TPACK框架;大學英語
【作者簡介】董靜,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
一、引言
隨著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不斷地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與傳統課堂不斷地深入融合,課堂模式也隨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課程思政近幾年在全國各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高職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等教育科目,具有豐富的德育內涵。針對目前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一些普遍問題,如課程思政滲透不夠自然、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不夠健全,筆者認為可以利用TPACK框架,將課程思政教學與將大學英語課程中專業教學知識、思政內容、教學法和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整合,建立大學英語思政教學模式。
二、基于TPACK框架的大學英語思政教學模式
1. TPACK理論。TPA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的概念是由美國學者M.J. Mishra, P. Kochler和K.Yahya在研究教師的知識發展,特別是整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知識的相關論文中正式提出的。TPACK框架包括三個核心要素:學科內容知識CK(Content Knowledge)、教學法知識PK(Pedagogy Knowledge)、信息技術知識TK(Technology Knowledge)。這三個核心要素互動生成PCK(學科教學知識)、TCK (學科技術知識)、TPK(教學技術知識)、TPA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四個復合要素。
2. 大學英語思政TPACK教學框架。以課程思政為背景的大學英語教學中,CK是指英語專業教學知識和思政教學知識,PK是指教師的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學應用能力,TK是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知識。三種核心要素互動生成的PCK是指符合大學英語思政教學的教學法知識,TCK是指與大學英語思政教學融合的信息化教學知識,TPK是指整合信息技術的英語教學法知識,由此而形成學科互動、多教學因子互動的大學英語思政教學模式(TPACK)。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本案例主要采用的教學工具包括《新生代英語》基礎教程、藍墨云班課、外研隨身學App。依據大學英語思政TPACK教學模式,本案例按照教學的六個階段(導入階段、討論學習階段、精講點撥階段、課堂練習、課堂小結、作業布置)分別舉例說明,如下:
1. 導入階段。語言和文化是分不開的,文化導入在語言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注重文化背景的導入,才能讓學生明確學習語言的方法,才能真正學到生動靈活的語言。如學習Unit 1“ Nice to meet you”時,利用我校從疫情開始就一直使用的藍墨云班課教學平臺布置課前作業,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查一查中西方打招呼的文化差異并制作成PPT或短視頻,正式課堂開始時,讓學生上講臺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和講解,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再如,Unit 5“Do you live around here?”該單元的主題是交通,教師通過視頻導入的方式,讓學生觀看《中國高鐵宣傳片(國際版)》,了解我國高鐵的巨大成功和國際影響力,充分發掘教師的思政教學知識,如有過乘坐綠皮火車經歷的教師可以通過跟學生講述出行的今昔對比,讓學生感受祖國的迅猛發展。
2. 討論學習階段。在上課時采用討論學習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學習Unit 6 “I've got lots of stress”時,閱讀部分有一份關于應對壓力的問卷調查,學生自主填完問卷調查后,教師可以采用討論學習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以4人一組進行討論,討論的主題是“How to deal with stress?”(如何應對壓力?)學生討論發言,教師指正后,可以借此引導學生培養積極的心態,化壓力為動力,樹立崇高的個人理想。
3. 精講點撥階段。本階段要求教師啟發學生的思路,歸納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指導方法,補充知識規律,實現整合和升華。如在Unit 5 “Do you live around here”中,該單元的語法知識點是一般現在時,一般現在時在英語的時態中是比較重要但也比較容易學習的一個時態,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時常將名詞變復數的方法與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搞混,說明學生在最基礎的關于詞性的知識方面存在漏洞,由此引發一系列“錯誤的”連鎖反應,因此要啟發學生重視基礎,從小事做起,深厚的基礎學識素養是前進的渾厚動力。課后,在云班課上傳相關習題,讓學生再次厘清混淆點,鞏固所學知識。
4. 課堂練習。通過基礎性訓練,檢驗學生達標情況,彌補缺欠。根據我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做練習時不能只是一味地將習題甩給學生,做習題前,先要告訴學生做題的方法,如抓關鍵字、排除干擾選項等。如Unit 5閱讀中的Exercise C選詞填空,首先指導學生找每個題的關鍵詞,再告訴學生,做題時要避難就易,巧妙利用排除法做題。通過這些做題方法和技巧的點撥,培養學生要學會思考和創新,不斷探索和發展。再如,學習詞匯和文章后,學生可以登錄外研隨身學App進行跟讀、默寫、翻譯等練習,外研隨身學中的聽力資源可以根據學生自身情況調整語速,非常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和練習時使用。
5. 課堂小結。好的課堂小結,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學習完Unit 4這一單元的語法比較級和最高級后,教師可采用反饋小結的方式,讓學生試著制作一張思維導圖,將比較級和最高級的概念、用法、舉例進行匯總,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再如,在學習Unit 4 “That's a good deal”的My story部分時,導入時使用了問題導入法(What is fashion in your mind),很多學生認為穿上名牌、緊跟潮流才是時尚,在課堂小結時,教師采用前呼后應的小結方式,對該問題重新進行解答,告訴學生名牌并不是時尚的代名詞,真正的時尚是對知識的求知若渴,具備自我認知、自我思考的能力,而不是隨波逐流盲目追求而漸漸迷失自己。
6. 作業布置。通過設計一些綜合性題目,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如在學完Unit 4 “That's a good deal”該單元后,以單元主題“消費”為依據,讓學生設計一張“Resist Campus Loan(抵制校園貸)”的海報,還可以將設計的比較好的海報排版印刷,張貼在校園內,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通過這樣的作業形式,將學生在課上所學的內容整合升華,更好地發揮教師在思政教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再如,在學習完Unit 3“ What's for lunch?”這一單元后,在云班課上利用“頭腦風暴”這個功能布置一份翻譯作業,讓學生試著翻譯一些廣西的特色美食如桂林米粉(Guilin rice noodles)、螺螄粉(snail rice noodles)、檸檬鴨(lemon duck)、白切雞(boiled chicken slices)等,通過這樣的課后作業,讓學生了解廣西傳統美食的英譯,以此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四、結語
新時代的英語教師,需要具備過硬的英語專業知識,良好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更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將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合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同時,還要不斷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TPACK知識,從教學實際出發,從“‘脫境的知識內容呈現,轉向‘融入真實境脈的學科問題創設”。從而使課程思政教學具備親和力、多元性、個性化,如此才可以入腦入心。
參考文獻:
[1]Koehler M J, Mishra P, Yahya K. Tr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knowledge in design seminar: Integrating content, pedagogy, and technology[J]. Computer & Education, 2007(3):740-762.
[2]陳培君.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24):49-50.
[3]董勇.論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90-92.
[4]徐春華,傅鋼善,侯小菊.我國高校教師的TPACK水平及發展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18.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