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摘 要:針對數學學習的認知流程,強調利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現代數學教學進程,具有極為重要的時代意義。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將學生作為課堂的核心,認為學生是知識的主要建構者,重點展現學生的認知主體性,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過程中承擔促進與引導作用,讓學生在知識的建構中充分享受優質數學教育,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重要發展路徑。文章重點探討將建構主義理論作為基礎的現代高中數學教學策略,以求能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建構主義;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4-00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16
結合建構主義教學觀來看,高中數學知識的學習流程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系統的過程,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儲備,形成對各種新知識的深入理解與加工,并將此作為基礎構建嶄新的知識系統,完成對各種知識的積累。建構主義教學觀更為強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中心地位,教師則是課堂活動的引導者與幫助者。與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相比,學習過程更注重強化學生的個性認知能力以及主觀能動性,為其創新思維的成長奠定堅實基礎。建構主義理論的應用可以為現代高中數學教學提供更為良好的支撐和更多的幫助。
一、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下的高中數學形式
《普通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改革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形成良好的應用數學的意識,能夠使用自己已經形成的經驗儲備來解決各種實際的數學問題,分門別類地將實際問題轉變為數學模型,而后利用數學探索的方式對問題進行深層次分析、探索和猜測,最終解決數學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應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并提升思維高度,使其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在這種嶄新的情境下,建構主義理論成為高中數學教學的新方向。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個體認識的核心是主體構造的流程,所有學習到的知識都是自主建構認識形成的最終結果。個體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經驗儲備形成深刻理解,同時個體的經驗儲備也將會受自身認知透視的沖擊。數學認識應該被看作主體和客體相互影響而產生的意識。在實際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此類現象:教師抱怨已經講解過許多遍某個數學問題了,但仍有諸多學生不理解,即便是完全相同的習題也無法在后續考試中得分。雖然教師在課堂中的講解頭頭是道,但學生卻難以有效地滲透其中,更難以獲得充分的成長;雖然教師在課堂中的講解細致入微,但是學生在后續的作業中卻仍錯誤百出;雖然教師多次強調數學課程的意義,但學生只認為數學課程是無意義的符號游戲。學生是否能夠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是否能夠真正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消化處理等問題,在了解過建構主義理論的分析后能迎刃而解。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核心并非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學生通過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自主建構的過程。教師對于學生的理解,并非要求學生明確教師所講解的知識,而是要求學生能夠應用已有知識儲備與經驗完成對教師所講內容的重新解釋,進而完成對知識內容的重新建構并形成深刻理解。這是極為重要的,是將嶄新的學習內容囊括到正確的認知架構中,從而將其轉化為整個結構的有機構成。
從新課程理念實施到現在的大量教學實踐可以看出:教師教學知識的過程越快,學生遺忘得就會越快;教師教學內容的多少不會和學生的學習成效形成絕對的正比,這在相當大程度上表明傳統教育理念難以有效貼合現代教育發展進程。學習并非教師主動傳遞、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將現有知識和經驗作為基礎支撐的主動建構過程,所以針對性地促進建構主義理論和現代高中數學教學的融合極具時代意義。
二、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下的高中數學新方略
(一)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數學觀
數學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存在的。數學學習過程應該由學生來主導,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引導學生成長。這樣能夠避免學生經常用教師講解的方法解決問題,解答正確說明學生已經明白相應的數學原理;解答錯誤說明學生擁有充足的創新精神,不再滿足傳統的依葫蘆畫瓢,但此時便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數學學習并非傳統的信息知識的積累,包含新舊經驗的矛盾而引發的結構充足的問題,學習的過程需要有新舊經驗的共同作用,因而可以說學習便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并非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積極自主地建構信息。每位學生都是擁有相應知識儲備和經驗儲備的,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活動中已經積累和形成了充足的學習經驗,每個人都會利用自己的方法,所以教師絕對不能忽略此類經驗的存在,應將學生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儲備作為嶄新的知識增長點,引領學生的思維走向,幫助其在原有的知識系統下學習和成長,進而在后續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有效地完成對各種新信息的收集應用,使得自身可以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二)建構主義理論下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重點展現學生的課堂中心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教育理論顯然無法有效地應用。教師認為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是各種知識內容的主動建構者,學生的核心地位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教師所起到的最大作用是對學生的建構提供幫助,促使學生形成相對深刻具體的理解與認識。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應該盡可能地將問題全部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數學教學的深刻內涵,不能讓學生產生厭惡感,而應該讓學生保持活躍的思維態度,為后續課堂活動的展開奠定良好的基礎。
首先,教師需要重點展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課堂以學生為主體,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彰顯學生的首創精神,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自主建構帶來的趣味性。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下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以此加深學生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