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化,越來越多的學校在教學中注重語感教學,尤其是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對學生語感的培養變得更加重要。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加強培養學生語感的力度,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語文學科以及其他學科的能力。文章就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感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語感;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1-01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70
葉圣陶先生曾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與情味,單靠翻字典遠遠不夠,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才能獲得真實的經驗,才能正確了解語言文字。換言之,就是才會對語言文字產生靈敏的感覺,我們將這種靈敏的感覺稱為語感。”由此可見,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幫助學生形成語感。
一、為何要培養小學生語感
通常來說,人們主要應用語言表達自身思想,或者通過閱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閱讀時,僅通過個別語句或某一段的開頭就可以預判整個語段或文章的情感基調,或者僅憑第一印象就可以辨析詞語的感情色彩與細微差別,這些都以語感為基礎[1]。形成良好的語感才能體會語言的精妙,洞見語言的精髓,把握語言的理趣,體會美妙與豐富的精神文化,從而受到文化以及審美方面的熏陶。可以說,要想學好語文學科,必須具備敏銳的語感,這是構成一個人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同時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還是小學語文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二、小學中年級學生語感不強的原因
(一)教師原因
學生語感能力不強與教師有著密切的關聯。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教師沒有意識到語感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方面忽略了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第二,教師并不注意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教學,使很多學生沒有意識到語感學習的重要性;第三,教師在培養學生語感時并未從學生興趣著手,教學內容枯燥無味,最終很難達成培養學生語感的目標。
(二)社會原因
就目前農村地區教育資源來看,存在資源短缺的問題,很少有供學生閱讀的書籍,學生積累較少。加之農村地區大多數家長外出打工,學生與祖輩為伴,存在隔代差異感,并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
(三)學生原因
有研究表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有利于正常甚至是超長發揮,提高學習效率。但是部分學生因為自身學習成績不理想或者是家庭條件不如別人而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阻礙了語感的發展。此外,農村學生閱讀時間較少,知識積累不足,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導致學生積極性不強,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培養小學生語感的必要性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感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三個方面。
第一,語感是語言活動的前提。眾所周知,任何一種語言活動的開展均需要具備一定的語感能力,否則無法很好地參與到活動中,因而可以說學生的語感是語文能力提升的基礎。
第二,學生語文水平與其語感能力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2]。語文能力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個是語言能力,另一個是篇章能力。前者是基礎,且以語感為核心內容。這主要是因為語感對我們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離開了語感,信息交流也就無法通暢。
第三,學生語感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學生語文審美能力的雅俗。只有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感才能進行審美教育,因為無論是對審美對象的感受還是審美品鑒都以語感為主要依托。可以說,形成良好的語文審美能力應以學生能否形成良好的語感作為主要標志。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可知,學生的智力水平、審美情趣以及語言功底不單單是學生語文素養的表現,同時也是實現語文教育目標的表現。因此,教師在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應以大語文觀為基礎,對語言文字的特點進行深入研究,將語感教學穿插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培養與訓練學生的語感。
四、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養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語感
小學階段學生主要以感性認識為主,很難形成良好的語感,但是這一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注重情境教學,通過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語感。在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利用,通過音頻、視頻、圖片等,確保學生能身臨其境,融入其中,理解文章的中心內容。每一篇優秀的文章中都蘊含著作者的強烈情感,而只有把握作者的情感,才能受到感動。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給學生創設相應的教育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相應的教學情境中學習思考,了解作者寫作過程中的心境,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而最直接的教學情境創設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配樂朗讀的形式體現文章的思想情感。學生通過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讀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既而通過自主閱讀進一步感受這種情感,培養語感。
(二)結合生活,汲取良好語感
通常情況下,敏銳的語感總是與生活中敏銳的感受相聯系的。教師在培養學生語感時要注重將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觀察以及對語言的研究有效結合起來,讓學生深入到生活中,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突出語感訓練的必要性,并通過生活中的點滴積累完成語感教學的教育目標。所以,語文教師應挖掘學生內心的具體體驗,從多方面指導與點撥學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相關內容,加深感悟。比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文章中寫道:“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就這句來看,很顯然“焦急”與“耐心”是一對反義詞,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提出學習的重點:“老奶奶為什么會感到焦急?她又為什么耐心等待?”很多學生并不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如自己提前到車站等待但是汽車晚點時你內心的感受自然是無比焦急的,但是同樣需要堅持等候,因此只能耐心等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深刻體會到文本中老奶奶表現出來的“焦急與耐心”,并形成良好的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