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佑耐 王嘉慶
摘? ?要: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研究傳統文化進入學校教育的意義方式方法,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結合傳統文化,利用傳統文化教育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關鍵詞: 傳統文化? ?班級教育? ?綜合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
——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從中華民族精神之魂的最深處的追求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發展高度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中華民族繼續不斷向前發展角度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從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拓展傳統文化,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習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引了方向,為教育工作者把傳統文化教育引進校園指引了方向。
一、傳統文化的概念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根本和靈魂,是民族得以發展的重要力量。正是先民不斷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歷經列強的入侵,頻繁遭遇戰火的摧殘而不倒而愈挫愈勇,使中華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的東方。習近平同志指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支撐。”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歷史悠久,從巢氏、燧人氏,到炎帝、黃帝,延綿至今,構成了從百家爭鳴到儒道釋三家為主的思想構架體系,包含了漢文化到各地區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內容包含文學、建筑、宗教、哲學、音樂、美術……從古至今,包羅萬象。一般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就是以儒家、道家及本土化后的佛教文化為主要精神內核,在中國歷史演進中所有思想藝術、道德觀念、服飾禮儀等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總和[2]。
二、傳統文化的現狀和走進中職班級的可行性分析
1.現實傳統文化現狀堪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確實進入了瓶頸時期。雖然我們國家及一些民間有識之士在這個方面不斷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因歷史和社會發展的種種原因,傳統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可避免地陷入低谷。特別是在教育方面,系統地學習與傳承傳統文化很少出現在學校教育體系里面。社會中僅存的歷史文化及傳統技藝等,在文化保護與繼承方面非常纖弱,缺乏發展的動力。
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時代,社會環境發生變化,西方思想不斷傳入國內,一些青少年在沒有很好地學習掌握好傳統優秀文化的前提下,快速接受西方發展思想,形成錯誤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研究、繼承和發展,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以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給下一代為己任。授業,一定不能忘記傳道。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近來有少數有識之士在社會上倡導傳統文化教育,有的利用社會資源舉辦各種活動,舉辦者和參與者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僅僅是個體的自覺,沒有理性系統地分析研究,沒有成功的規律可以借鑒,在傳承效果與社會效應方面大打折扣。
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仔細分析其內涵,二者都屬于精神文化建設范疇。對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規范人的言行,塑造人的高尚人格有重要作用。
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傳統文化教育雖然在某些學科中有適當的融入,但是,現實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仍然不受教育工作者重視,沒有研究如何利用傳統文化培養新一代,培養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
2.在中職學校實行傳統文化教育有極大的可行性。
首先社會和諧需要傳統文化。光明日報2006年就曾經發表題目為《和諧社會需要傳統文化滋養》的文章,提出“和諧社會使然,不管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還是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都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尤其在思想道德建設中更應融入傳統美德教育”[3]。人民日報在2017年報道了《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給人看的要浸入日常生活》,提出:“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給人看的,更不是某種特定場合的禮儀行為,而要浸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搞點表演性的儀式、穿穿傳統的服飾、用中國固有方式過過中國的節日,當然都有助于推廣傳統文化,但這仍為皮相。最重要的是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融匯于我們的血脈里,讓做人的優秀傳統準則傳承下來,在生活的一點一滴里顯示傳統文化的優異之處,這才是對民族文化的最好弘揚。”[4]
學生成長需要傳統文化。許多學生家長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為了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在學生學習之余,在社會上尋找一些適合學生的活動。
學校有龐大的教師隊伍,具有豐厚的知識儲備,有強大的學習力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學校有豐富的教育素材資源可以開發,可以選擇適合學校學情的素材。可以結合當地文化實際,開發研究校本教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三、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個體的教育意義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因為分數低,無法進入普通高中,很多是被迫選擇職校的。與普通高中生相比他們在年齡相同的共性基礎上有很多自己的特點。如學習目標不太明確,沒有對未來做好規劃。沒有很好的學習習慣,自律性差,經常管不住自己。易產生不良的情緒,如逃避、退縮、膽怯、自厭等。利用傳統文化能解決現代中職生的許多問題。
1.學習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多方面才能。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種類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羅萬象,大大拓展了學的知識的寬度和廣度。對于學生是非常有益的補充。能在學生思維體系中建立起不同的思維模塊,開發學生智力的同時也讓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得到進一步鞏固。例如南北朝的《九章算術》和《海島算經》在世界數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是我國寶貴的數學遺產。其中一些算法如賈憲三角、增乘開方,思路獨特程序簡化,在當代對學生的思維也是很好的訓練。所以,中華文化涉及的天文地理人文哲學,任何一個方面的知識點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都可以促進學生智力開發。
2.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
中華民族向來不缺乏高風亮節的英雄人物。從為治理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到為了無數人民的解放事業犧牲了生命的革命先烈;從高居廟堂憂國憂民的王侯將相,到路不拾遺市井梓里;從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代民的思想,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獨特的哲學思想……其中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星河中燦爛的群星,不勝枚舉。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開發利用這些形象,讓學生了解他們的故事,走進他們的內心,學習他們的精神。年與日馳,學生耳濡目染,不斷提高道德修養和水平。做到動必有道、語必有理、求必有義、行必有正的謙謙君子,正是我們培養學生的目標。
3.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強大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中華民族積淀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逐漸形成了濃厚的民族自尊自信。中華文化包容開放的態度對待其他文化思想不排斥不反對不回避。其他文化一旦進入,一定會被中華文化同化。如北魏時期的鮮卑族,現在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中華大地上曾經占據統治地位的蒙古人、滿人,雖然處于統治地位,但是在強大的中華文化環境中不能避免地被浸潤,融入中華文明的大家庭。這種融合是人類歷史上最驚人的成就。就是這種成就給所有中華兒女留下來了共同的文化基因,正是這種基因才使得歷代人才輩出。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傳統文化使學生明確認知自己的文化基因。認識到自己立足于文化沃土之中。當前,改革開放取得了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的成就。有意識地用傳統文化影響教育學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愛國愛家愛民主,我們國家向來不缺乏民族英雄。不愿隨波逐流的屈原,不屈不撓的文天祥,精忠報國的岳飛,抗擊倭寇的戚繼光,守衛領空的王偉……深挖這些愛國主義素材,從遺留中感受歷史的厚重,體會英雄人物的家國情懷。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進一步讓學生以中國人為豪。維護國家主權,保護領海、領土、領空的安全,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面對世界上任何風云變幻的環境,始終保持中國人的尊嚴。
四、學校班級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方法
1.加強課程設置和頂層設計。
各級教育工作者應當從思想上重視在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切實認識到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教育意義。開展學術研究,重視傳統文化,強化傳統文化教育,從思想意識上重視,把它作為培養下一代新人的重要方法。加強傳統文化的精煉,揚棄一些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部分,對優秀的文化進行整理、研究,探索出適合當代中職學生的內容途徑和方法。
研究各學科的特點,并在傳統文化中尋找到可以結合的知識點,在各科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在學校學習各個學科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學習傳統文化,接受高尚的思想熏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2.加強學校教育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傳統文化水平。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傳統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入侵,不但影響了中國的經濟、政治,還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形成了很大的沖擊。提高教師傳統文化水平勢在必行,把教師傳統文化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配齊配足師資。通過繼續教育、長中短期培訓、校外聘任等方式快速提高教師團隊的傳統文化素質水平,為學生學習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打下基礎[5]。
3.打破校園的封閉性、單一性,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班級不僅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場所,更是學生全面發展、綜合能力提高的地方。班級活動要多元化,豐富的傳統文化正能解決這個問題,不但能結合各學科,而且能很好地適應學生個體。
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開展各種活動,學習欣賞傳統音樂、中國書法繪畫、欣賞中國建筑、古詩文朗誦、民間故事……在活動中讓學生學習并掌握傳統文化,并接受這方面的教育。
總之,新時代給了我們新的任務,教育工作者要探索出知行合一的教育路線,把傳統文化帶進中職校園。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培育新人中的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樹立偉大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Z].2013-3-1.
[2]叢楠楠,王久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淺析[J].經濟師,2020(7).
[3]和諧社會需要傳統文化滋養[N].光明日報,2006-3-3.
[4]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給人看的要浸入日常生活[N].人民日報,2017-01-19.
[5]田海艦,王賀.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調研[J].保定學院學報,202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