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樹健
摘要: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學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能力素養。但由于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存在缺陷,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小學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質量與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差距較大。高校是中小學音樂教師培養的搖籃,應優化課程設置,提升音樂教育學科地位,改革招生制度,強化研究能力培養,大力提升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師范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
關鍵詞:高校 ?音樂教育 ?專業能力 ?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J60-05
高等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優秀、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但是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與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執教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專業技能、師范專業技能和研究創新能力等必備素質方面的差距尤為明顯,不利于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中小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加強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深入剖析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存在的缺陷,探尋導致專業能力問題的原因,并給出可行性的應對策略,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缺陷
(一)專業技能不過關
第一,鋼琴即興伴奏水平普遍較低。鋼琴即興伴奏是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必備的專業技能,但它是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甚至所有中小學音樂老師最頭痛的一門技能,甚至一些鋼琴基礎非常好的學生即興伴奏能力都很差。
第二,演唱中小學課堂歌曲能力有限。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走向中小學課堂教學時,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聲樂技術不夠,而是在演唱中小學音樂教材歌曲以及中小學生喜愛的課外歌曲時能力不夠,與新時代中小學生對音樂教育的期望不一致。
第三,自彈自唱能力不足。音樂教育專業自彈自唱能力不足主要表現為:聲樂演唱能力強的學生,彈不了即興伴奏;即興伴水平高的聲樂演唱能力不足;單獨聲樂演唱和單獨即興伴奏都能完成很好的學生,卻不能自如地自彈自唱。
第四,音樂節目編排能力欠缺。節目編排是中小學音樂教師教學過程中需具備的重要能力,但許多教師的節目編排能力十分欠缺。如在校園音樂活動中,大部分中小學音樂教師都存在畏難情緒,始終與這類活動保持“距離”,導致很多學校在重要的音樂活動節目編排中,只能高價聘請校外的專職人員指導編排。
(二)師范技能不過關
師范技能是指除前文提到的音樂專業技能之外,所有學科教師都應具備的師范素質,是師范生在學校通過教育教學活動掌握的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基本功。但許多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師范技能不過關,課堂教學實踐表現較差。如果高校不把學生訓練成相對成熟的準教師就送往實踐教學課堂,直接上任教師崗位,那就相當于把中小學的學生當作了實驗品,讓畢業生去正式的工作中做實驗,對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三)創新能力不足
音樂作為一門學科,應該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學習。沒有研究創新,就可能出現各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問題。例如,學生在聲樂學習中,大多只關注聲樂技能的訓練,在歌唱技能訓練中又只注重感知性的學習,就是“找感覺”或者“憑感覺”去訓練。而對于聲音的概念、發聲的器官、發聲的原理這類概念性的研究學習,往往忽視或者重視不夠。如果不去研究原理、不去創新教法,只憑感覺的學習和工作,產生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缺陷形成的原因
(一)課程設置不科學,導致專業技能缺陷
第一,課程設置無差異性。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發展的歷程決定了目前高等院校音樂專業的鋼琴、聲樂課的模式趨同,如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是中小學音樂教師,與鋼琴表演專業、聲樂表演專業、舞蹈專業等開設鋼琴課和聲樂課的課程目標、內容基本相同。再如,不論是中小學教師公招考試還是在中小學教學課堂,作為一名音樂老師,自彈自唱是教師必備的專業技能。但大多數學校本、專科音樂教育專業目前只有單獨的鋼琴即興伴奏課程,較少要求自彈自唱,忽略了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學生將來的就業需求。
第二,課程時間無保障。任何專業學習都需要基本的時間保障,但高校開設的專業技能課時間往往得不到保證。許多學生基本沒有編排中小學音樂類節目的學習與經歷,無法保障學生具有專業的節目編排能力。鋼琴即興伴奏課程課時不夠,學生還未達到可以出師的水平時課程就結束了,如在面試環節音樂教育專業考生存在專業技能不全面的問題。面對不熟悉的考試作品時,要么能很好地即興伴奏,但不能較好地唱;要么只能唱,無法即興伴奏。一些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在剛走上中小學正式教學崗位時,不太善于解決具體的音樂教學問題,甚至有些已經在中小學音樂教師崗位從教多年的老教師,仍不能擺脫畢業時就存在的“硬傷”。
第三,課程無針對性。在聲樂方面,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通過高校開設的聲樂課程學習民族和美聲兩種唱法,主要演唱藝術歌曲和創作歌曲,而這兩種唱法演唱的歌曲風格與中小學音樂教材的歌曲存在一定區別,中學音樂教材的歌曲包含很多民族特色的歌曲,如果學生在校期間是美聲方向的學習,那么他對這類歌曲無法很好地范唱;小學音樂教材歌曲都是兒歌,不論是民族還是美聲唱法的學生,對于兒歌的演唱,都有些摸不著頭腦。
(二)學科地位低,導致師范技能不過關
第一,音樂在中小學中的學科地位不高。在宏觀政策傾斜科技創新、職業教育、創新創業等的大背景下,音樂在中小學的地位仍然是“豆芽科目”,是可有可無的“耍課”。這種信息反饋到作為音樂教師培養的高校,自然人才培養的重點就會產生偏移,對專業技能和師范技能要求有所降低。
第二,教育實訓時間短,缺乏實戰經驗。由于學科地位不高,學校重視程度不足,學生課堂教學實踐時間少,缺乏實戰經驗,導致其師范技能不足。許多學生在畢業前短短兩三個月或者一學期內才進行專業訓練,而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從在校學生到走上講臺,需要反復的備課、講課、反思和提升,這一連貫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想要在畢業前的短時突擊就完成極為不科學。
(三)招生考試制度不完善,導致創新能力不足
第一,高校考試內容更注重技能水平的考查。文化水平對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同樣重要,試想如果自身的文化水平不足,還能夠科學地進行教學研究活動嗎?如果教師自身的科學理論水平不足,如何保障每一節課的創新性呢?教師不能也不應該僅憑著感覺去管理每一節課堂教學。但在高校的學習考試中,理論課和主觀題占比相對小,技能水平的展示明顯多于理論性的探究考查,這相當于從源頭上默認了文化水平的不利地位。
第二,高校招生重專業成績輕文化成績。在招生錄取時,高校更看重學生的藝術專業成績,對文化成績的要求相對較低,消減了音樂專業學生的文化理論追求,同時,易讓文化理論水平原本很高的音樂學子失去競爭優勢,這些學生減少對文化理論的學習,對音樂藝術事業將產生嚴重不良影響。如在每年的教師公招考試中,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的筆試和面試考試結果不太理想。例如,不同專業學生參加的相同科目筆試結果,音樂教育專業考生的分數普遍要比其它專業分數低,不在一個分數層級,這不利于音樂藝術人才發光發熱。
三、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提升策略
(一)優化課程設置,提升專業技能
第一,優化鋼琴即興伴奏課程設置。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鋼琴學習主要目的應該是為鋼琴伴奏服務。目前,音樂教育專業的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一般是一學期或一學年,時間太短,學生無法系統地學習。學生從大一開始就有鋼琴課,也應該有鋼琴伴奏課,至少可以開設兩年即興伴奏課。伴奏思維與鍵盤技巧做到同步,可以大力提升鋼琴即興伴奏的效率。在鋼琴課的設置中,應該同時訓練鋼琴基礎技術和鋼琴伴奏,做到技術同步和思維同步,避免具備鋼琴基礎的同學彈不好即興伴奏,即興伴奏思維好的同學因鋼琴技術限制其鍵盤操作的問題。
第二,豐富聲樂演唱風格。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聲樂學習時應與聲樂表演專業不同。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學習目的和內容,都應該適合音樂教育本專業的職業性,要適用于中小學課堂。任何演唱風格(或任何唱法)都是以科學的發聲方法為基礎。由于思想意識的局限性,一些自認為是美聲唱法的學生看不起民族唱法的學生,一些自詡民美風格的又看不上通俗唱法的風格。大學的職責是創造氛圍,大學生的思維應該是先進的、開闊的,在聲樂演唱風格這件事的爭議上,不應該受限于一般概念性的定義。
第三,科學設置自彈自唱課程。自彈自唱看似是鋼琴即興伴奏和聲樂演唱兩者的綜合,但卻不是簡單的將兩者組裝在一起即可。良好的鋼琴即興伴奏和聲樂演唱能否和諧地存在,考驗的是彈唱者視唱練耳水平、和聲思維、鋼琴基礎、即興伴奏、聲樂演唱的綜合能力。因此,具備即興伴奏和不同風格的聲樂演唱基礎后,應緊接著開設自彈自唱課程。
第四,設置音樂節目編排的課程。音樂節目的編排是關注和重視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發展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愛好,是音樂學習的基本動力和重要基礎。音樂節目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體現個性化。中小學音樂教師除了組織課堂教學,還承擔著組織音樂節目的編排任務。因此,高校應設置音樂節目編排的課程,提高節目編排的實踐能力。
(二)提升音樂教育地位,強化師范技能訓練
第一,提升音樂教育的社會地位。音樂教育是美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具有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能力、陶冶學生生活情操的重要作用,同時,更是重要的紅色陣地,引導中小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嘗試將音樂考試納入高校招生考試之中,引起師生和家長的普遍重視,以提升音樂教育的學科地位。
第二,增加師范類課程內容。目前,針對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教師教育技能的課程只有《音樂教學論》(或《音樂教學法》),內容較單一,可增加音樂教育技術理論類課程,如趙大剛老師提出的增加《音樂教育學》《音樂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比較中小學音樂教育》等。還可拓寬豐富教育類課程,適當增加選修課程門數,特別是跨系選修,有條件的還可搞跨校選修,如選修《教育哲學》《中外音樂教育史》《教育法規與政策》等。另一方面,開課時間太短,對于課設時間只有一學期的《音樂教學論》(或《音樂教學法》),存在很大問題。
第三,創造教學實踐條件。教師面對的是動態的、發展的課堂,淺薄的專業教育理論與短暫的實踐經驗不足以開啟任重道遠的教師之路。目前,在《音樂教學論》課程結束后僅有三至六個月的教學實踐機會,無法保證《音樂教學論》理論的實踐運用,無法保證學生合格地直接走上正式的教學崗位。因此,高校應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例如:公益性的社區兒童、社區成人音樂課堂;小組模擬教學;每周到各中小學見習、實習等。
(三)深化招生培養制度改革,提升創新能力
教師應該是課堂的組織者、引領者,而不是照本宣科、照葫蘆畫瓢的模仿者。優秀的老師需要具有研究創新能力,才能夠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點燃學生的學習動力,牽引學生的學習方向,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一,規范招生制度,提升生源質量。一方面,在音樂教育專業招生考試中合理提升文化成績的比例,從根源上扭轉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文化成績不扎實的問題。另一方面,在音樂教育專業招生考試中,增加理論性、主觀性和研究創新性試題比例,減少基礎性、知識點型試題的比例,考查考生的理論水平和文字功底,為學術研究做基礎準備。
第二,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強化研究創新能力培養。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面對的不光是技藝學習,還應該重視理論研究,只有這樣,藝術學科才能為藝術的崇高價值、藝術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學科中提供支持。因此,在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方案中,應強化研究創新能力的培養,明確音樂教育專業研究能力和創新性指標。
由于招生考試、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因素影響,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存在專業技能(含師范技能)不過關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黨和政府對相關問題的宏觀應對政策已相繼出臺,如聯考提前、重視美育等。高校(特別是高師院校)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師培養的主力軍,迫切需要落實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精神,如優化課程設置,深化招生考試制度,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提升音樂教育學科地位,強化研究能力培養等,全面提升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能力素養。
參考文獻:
[1]陳麗萍.高校音樂教學的加與減——觀歷屆全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展示有感[J].當代音樂,2019(08):47-48.
[2]陳志剛.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鍵盤和聲思維能力訓練——以彈唱課程為例[J].當代音樂,2019(10):59-61.
[3]趙大剛.高師音樂教育如何主動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大眾文藝,2012(08):273-275.
[4]王耀華,萬麗君.師范性·發展性·開放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的創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9(01):150-158.
[5]王慧.對高校音樂教育某些偏失的思考和探討[J].陜西教育(高教),2020(1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