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莉 蔣奇

摘 要: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MOOC開放的學習平臺和優質課程資源,另一方面向實體課堂教學要效率,在實體課堂環節注重師生、生生交流互動。既堅持教學活動中教師發揮的引導、管控等主導性作用,又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新能力。在人文素質課程中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提升學生品行修養和培養志趣人格,強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 SPOC 混合式教學模式 人文素質課程
人文素質課程以豐富的人文知識為教學內容,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人文涵養、職業修養和品行修養等,促進學生人格健全和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①(2-3)。隨著MOOC等網絡在線教學在人文素質課程中的不斷推進和應用,人文素質課程突破單一的傳統課堂教學,教學模式逐漸趨于多樣化和科學化。但近年來MOOC教學實踐的弊端逐漸顯現,如師生和生生之間缺乏交流互動、考核方式單一且管控寬松、注冊率高但完成率低、個性化學習不足等,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2013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Fox教授創建了“軟件工程”SPOC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網絡課程實驗,首次提出SPOC概念。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簡稱SPOC)“小眾私密在線課程”又稱“私播課”,作為一種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SPOC將Online(線上學習)與Face-to-Face(傳統的師生面對面課堂學習)相結合,利用MOOC資源改進傳統的課堂實體教學,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學習。國內諸多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陸續精選校內高質量課程,研發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眾多學者對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有學者提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總體思路是把MOOC或其他優質課程資源嵌入SPOC課程架構中,借助虛擬空間和實體課堂兩個平臺,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組織、督促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和泛在化學習,促進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實體課堂和網絡平臺的優勢互補②(21)。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內涵體現
混合式教學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MOOC開放的學習平臺和優質課程資源,另一方面向實體課堂教學要效率,在實體課堂環節注重師生、生生交流互動。既堅持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引導、管控等主導性作用,又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興趣,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新能力。混合式學習不僅是學習方式的混合,更是教育理論、教學理念的混合,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資源、教學環境、教學媒介和教學目標等教學要素的混合③。
1.學習環境的混合。教學場所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室,學生在初步學習階段只需通過網絡線上學習,學習環境選擇范圍廣。在深入學習階段,教室、圖書館、討論室、校內外實踐場所都可以作為學習環境。
2.學習方式的混合。混合式學習首先是學習方式的混合,采用線上自學和線下實體教學的結合。線上自學以學生自學為主,線下實體教學以老師面授和師生互動為主,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師生發現學習難點。
3.教學模式的混合。混合式學習首先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從以教為主向重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發展。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了自學輔導式和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教師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重視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以培養學習能力為主要目標,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和民主合作精神的培養。
4.評價方式的多元混合。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的MOOC線上學習環節設置有知識點測驗,學生自學完成測驗。實體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和學生形成評價主體,從多角度評價學習效果,還可以實現師生互評。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混合式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需求,主要有以下三種理論基礎:
1.馬斯洛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擴大范圍對學習者整個人成長歷程的解釋:學習是情意基礎上的人格的成長④(36)。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內在學習,重視學生情感等主觀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的情感、態度等,使之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和態度體系,實現自我教育。學校教育應倡導能夠引起學生行為、態度及個性變化的意義學習。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整個學習過程是教師和學習者兩個完整又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的溝通、理解的過程,學習者通過知識的掌握強化自學能力和遷移效果。
2.本杰明·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掌握學習理論強調三大教學變量:先決知識與技能、先決情感特征和教學質量。掌握學習理論的本質特質之一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且掌握教學全過程的主動權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還應重視學生主體因素對學習的作用,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不僅有認知目標,還有情感目標。在認同學生存在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倡導因材施教,給予必要的實踐,提供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個性化輔導,挖掘學生的潛力。
3.皮杰亞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對知識的理解和意義。教學上,建構主義把教學看成促進學生對知識理解的環境,這種環境有助于深化學生對原知識經驗的理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轉換。教學最重要的意義是為學生的知識建構創作理想情境。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素材,強調以問題為核心的驅動式學習,同時重視協作學習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完成新知識的意義建構⑤(56)。
4.西蒙斯的聯通主義學習理論。聯通主義學習理論最適合復雜的學習和快速變化的領域中的學習,認為學習者最重要的是形成持續性學習能力及將所學知識應用在相關情境中的能力。聯通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在知識不斷更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建立獲取知識的渠道比知識本身更重要。聯通主義將原有存在于人腦中的認知圖示概念拓展到個體之外,用于認知事物、解決問題的整個知識網絡。個體的認知能力有賴于自身知識網絡的發展,互聯網是個體知識網絡形成、發展與優化的重要支撐⑥(10)。
三、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色及優勢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小眾化的規模彌補了MOOC大規模在線學習的部分不足,又利用MOOC優質課程資源,重視師生面對面溝通,強調師生、生生協作學習,是對MOOC等網絡在線教學的有益補充。
1.規模小眾,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首先,SPOC因教學對象小眾化,多為行政班級或同級學生組班,課程屬性相對固定且學習目標明確。上施教者一定程度地了解學習者的特性,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活動,線上自主性學習與線下的師生面授互動相結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與MOOC的大規模在線學習有著較大的區別。互聯網的支撐使學習者獲取新知識安排在課前,將知識強化、深層次加工和知識創新應用等重要環節放在實體課堂環節成為可能,使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和實現。
2.利用MOOC優質資源,教學內容更科學豐富
隨著MOOC優質課程資源的不斷完善和精品化,且隨著國內外高校精品MOOC的開放,施教者擁有日漸增多的精品課程資源,成為SPOC小眾私密在線課程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課程中普遍運用的前提。對于人文素質課程而言,MOOC模塊化的教學內容可以既相對全面系統又相對專一精煉地濃縮人文知識,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結合自身知識短板獲取信息和擴容知識量。
3.翻轉教學流程,開發學習者自主學習潛能。
基于SPOC的混合式學習將采用線上自學和線下實體教學有機結合的方式,將課前知識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學生根據網絡課程資源學習新知識,線上自主學習某一知識模塊的教學視頻、完成習題以進入下一知識模塊,以類似于網絡游戲通關的形式完成在線課程視頻的學習,遇到學習困難和疑難問題可以在線通過課程論壇、QQ群、微信群等多種渠道與同學者、老師交流互動。線下實體教學以開展學習活動為主,有利于師生發現學習難點,師生互動,通過深度思考討論實現知識的鞏固,通過實踐練習完成知識的應用,有助于學生開發學習潛能,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4.變革教學結構,增進互動。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線上自主學習環節形成“任務驅動——自主獲取——測驗通關”模式,在線下實體教學形成基于“問題導向——聚眾分類——民主討論——結果驅動”的課堂面授師生互動模式,變革了傳統課堂的純講授模式,也彌補了純在線課程缺乏師生、生生互動的不足。在線上學習環節,授課者可以通過MOOC平臺的海量數據分析,獲知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學習特征和疑難點,并進行有效干預。在實體教學環節,師生面授生生討論互動更利于增進互動,授課者可以及時發現學習難點,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溝通方式,并調整線上學習進度,有效保障學習效果。
四、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人文素質課程中的應用
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基于ADDIE教學設計模型,主要包括三大進程:通過線上開展的初步學習階段、采用線下實體教學的深入學習階段和線上線下形式靈活多樣的應用創新階段。三個階段螺旋攀升、不斷遞進。三大學習階段均包含ADDIE教學設計模型的A(Analysis,分析)、D(Design,設計)、D(Development,開發)、I(Implementation,實施)和E(Evaluation,評價)等五個環節。初步學習階段,學習者首先在網絡課程教學平臺觀看課程視頻,初步學習并嘗試理解核心知識,完成相關測驗。遇到學習難點可以利用平臺向老師請教、與同學交流。教師通過平臺發現學生學習難點和錯誤及問題,思考實體教學過程中的教學重點和所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深入學習階段突出任務情境、小組討論協作、學習成果展示等階段性環節,通過對任務情境中的項目、案例和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知識點,串聯成知識線索,形成知識面并構建知識網絡。在應用創新階段,師生共同整合所學知識技能,應用于實際生活工作情境,并根據情境需求,對知識網絡加以補充完善。
(一)初步學習階段。初步學習階段主要包括ADDIE模型中的A(Analysis,分析)和D(Design,設計)、D(Development,開發)等環節。教師在課程開始前讓學生們理解SPOC混合式教學在人文素質課程中的應用流程,按課時計劃布置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分解細化學習目標,提出知識性問題并預設思辨性問題。學生課前通過MOOC等網絡課程資源庫學習和初步理解知識點,并在MOOC平臺上自主完成測試以驗證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在初步學習階段學生如遇到困難,可以通過課程論壇、課程QQ群等形式開展師生交流。教師可以通過測驗結果、論壇交流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在這一階段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發現學習難點。教學評價環節,老師根據網絡課程平臺的測驗結果形成過程性評價。
(二)深入學習階段
深入學習階段是在學生通過MOOC網絡課程平臺掌握了相關知識點后進入的實體教學階段,主要包括ADDIE模型中的I(Implementation,實施)和E(Evaluation,評價)等環節。這一階段,課程從虛擬網絡課程平臺回歸到傳統的師生面對面授課環節,教學的主要環節是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答疑解惑,師生通過互動討論深入交流,全面掌握人文素質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教學形式多樣,包括小組案例討論、情境模擬、項目總結匯報等。基于SPOC學習而構筑的問題體系和問題鏈可以引發學生從理論或現實層面進行積極思考,能夠反映學生意識中具有的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等心理特質,無疑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⑦(86)。實踐證明,深入學習階段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注重以問題為導向。在深入學習階段,師生雙方作為評價主體,完成過程性評價。
(三)應用創新階段
基于人文素質課程既重視基礎知識積累又強調實踐能力培養、志趣人格養成的多重教學目標,在應用創新階段,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或總結性課題,師生共同開展課題研討、項目合作等活動,鍛煉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形成志趣、人格。這一階段包括ADDIE教學設計模型的5個環節,在這一階段,教師作為評價主體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
五、提高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人文素質課程中運用有效性的策略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人文素質課程中應用要確保其有效性,強化其教學效果需要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精選精做優質的網絡課程資源
在初步學習階段,學生依托網絡課程平臺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優質的網絡課程資源是確保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性的基石。人文素質課程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廣泛。教師應以知識點為核心,精選教學資源,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設計,在課程具體章節增加導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增加章節知識點過關測驗以保證學習效果,增加教育游戲、實踐性活動等多樣化學習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使用超星學習通、超星慕課、超星泛雅、智慧樹等課程資源中心做好做精課程平臺。在精選精做網絡課程資源的同時,還要保障教學平臺功能完善且運行穩定,界面明確清晰,并支持多終端學習。數據平臺還要能及時提供數據分析及結果,以便教師實時跟蹤監測學生學習狀態,做出診斷和評估。
(二)設計科學合理的實體課堂教學環節
在深入學習的實體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是關鍵。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才能確保實體教學環節的教學效果。教師要總結概括課程平臺的知識點并提出引導性問題,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從課程導學開始到知識點的串聯、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互動交流的話題、分組討論和匯報都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合理安排。
(三)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制度
人文素質課程應用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需要教學管理部門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制度,完善學分互認等機制,加強教學過程的規范化管理和教學質量的過程性管控。從制度層面保障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和教學過程的有效實施,引進運行完善的教學平臺和課程資源中心,為教師建設課程提供技術支持和資源基礎。
(四)培育高水平的混合式教學師資隊伍
要提高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人文素質課程應用的有效性,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對教師的各方面素質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教師要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疑難問題的解答者、教學活動的策劃者、課題項目的組織者和評判者,角色的轉變需要教師提高認知水平,進而引導學生開展深層次的思辨和探究。在初步學習階段,教師要學會從課程平臺獲取學生學習行為數據并進行分析,分析學情,尋找到學生學習的難點,在面對面的實體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講授和答疑解惑。在實體教學階段,教師要熟知并運用多種激勵技巧,鼓勵學生提出質疑性問題,引導學生探尋問題的解決途徑。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側重課程線上學習與線下課堂面對面實體教學的有機融合,充分利用MOOC優質網絡課程,以學習者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中心,以激發學生進行個性化深度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性自主學習和教師的主導作用。SPOC的基本價值取向是設計和利用優秀的MOOC資源,改變或重組學校教學流程,促進混合式教學和參與式學習,扎實提高學與教的質量⑧(28)。在人文素質課程中有效運用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能有效改變在線課程受學生主動性不足影響而產生的集中刷課、應付考試等狀況,從而強化教學效果。
注釋
①黃艷芳.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0.
②陶海柱.MOOC+SPOC混合教學模式設計探討[J].成人教育,2018(5).
③張茹丹.SPOC:后慕課時期的混合學習方式[N].中國教育報,2018-4-25.
④盧家楣編.學習心理與教學——理論和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⑤王勇.翻轉課堂的理論與實踐——基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探索[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⑥李爽.基于學習分析的在線學生支持[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6.
⑦吳九占.基于SPOC的“翻轉課堂”教與學有效性二維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8(4).
⑧賀斌、曹陽.SPOC:基于MOOC的教學流程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5(3).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建設基地吳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編號:2018ZDJD-B018)項目成果;本論文得到江蘇高校“青藍工程”、蘇州市職業大學“青藍工程”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