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初中語文教學高度的思辨性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價值取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激發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興趣為己任,大力倡導、積極推動思辨性閱讀,讓學生通過閱讀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理性分析,學會正確處理問題。只有將思辨性閱讀理念植入課堂教學,才能促使語文課堂教學達到應有的高度。
關鍵詞:思辨性閱讀;教學反思;語文教學;討論研究
思辨性閱讀是眾多閱讀方式中的一種,其有別于消遣娛樂、滿足于個人趣味的閱讀,最顯著的特點是“思辨”。通過認真思辨、不斷思辨、反復思辨來獲取真知,真正解決疑難問題。基于這一認識,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大力倡導、積極推動思辨性閱讀教學,鼓勵學生在與作者交流、與作品對話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理性分析,辯證表達,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思辨性閱讀的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對學生語言感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卻是在新課改以后才逐漸受到重視,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理解力不強
教學中發現學生的閱讀理解力減弱。例如,學生在歸納文章段落大意和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時常常出現思路不清、判斷不準確等問題。據調查分析,這些問題的出現有教師教學上的原因,但主要還是因為學生心理浮躁、無法集中精力投入學習,導致其對學過的文章仍然一知半解。
(二)思辨味不濃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缺少對文章的思考、思辨,其思考和思辨大多是建立在課后導讀或輔助教材幫助的基礎上。例如,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桃花源記》一文開頭“不經意”進入桃花源中,與結尾“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之間有巨大的落差。但是,很多輔助教材和教案對此很少有詳細的闡釋和說明。其實,這里是用“幻想”中的美好世界來襯托“現實”中的黑暗殘酷。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思辨性閱讀。
(三)邏輯思路不清
在思辨過程中,有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學生思辨時條理不清、邏輯不順,以致于思辨教學很難正常推進。例如,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的開頭:“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與“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單從這兩句話的內容來分析,它反映了聞一多先生為人處事低調。如果從全文來看,聞一多先生并非是一個十分低調的人。因為,文章后面寫到:“他‘說了,跟著是‘做了。”這似乎前后矛盾,但結合當年的時政,從歷史的角度去審視、去理解,就會發現作者這樣處理真正的用意是告知人們:盡管聞一多先生為人處事十分低調,但在爭取民主、反對獨裁等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問題上,聞一多先生從不低調,而且是滿腔熱血地付諸行動,這充分體現了聞一多先生對黑暗社會的憤懣,其決心與黑暗勢力抗爭到底!
二、構筑去偽存真的思辨之路
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實踐證明,要使學生展開思辨的翅膀,使思辨飛得更高更遠,既要充分尊重文本的原意,又要植入學生的思辨元素;既要懂得欣賞文本的精妙之處,又要具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一)以文本的“偏見”為思辨的切入點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感觸很深的是:語文教材中的一些經典文章在經歷了反復的教學實踐之后,已經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解讀思路,很少有人對其進行新的解讀、新的探索和新的思考,這使得人們對經典文章形成了一種思考上的“偏見”。事實上,“溫故而知新”是閱讀教學應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根據這條原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應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鼓勵學生“活躍”思維,對文本內容做出新的解讀、新的思考,甚至大膽質疑、反駁。例如,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最后一課》中“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的大門的鑰匙”片段,“監獄”是指在德國統治下社會暗無天日,而“鑰匙”是指獲得自由的路徑。如果從現實的角度去理解,人民怎么可能拿到監獄的鑰匙呢?所以,對此可以延伸理解為人們對“自由”、對前途、對未來的希望十分渺茫。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思考、理解問題時有意識地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方式,這就好比上文中如果單從字面上看,很難解讀出文本中所隱含的深層意義,但如果從監獄的圍墻牢不可破到還是有人百計千方想逃卻至死也逃不出去來看,我們就不難理解當時人們的處境了。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放開思考,不要擔心理解錯誤。只有在不斷思考、不斷修正的實踐中,才能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真正的鍛煉、真正的提升。
(二)以文本的“本值”為思辨著重點
所謂文本的“本值”,是指文本的價值定位與社會組織及其他客觀存在的價值定位之比。以文本的“本值”為視角開展思辨性閱讀有一個重要的前置條件,即所提供的文本中必須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設計,而且經過思辨必須有助于“提高閱讀教學中的思維含量,有助于在語文教育中弘揚莊嚴、深刻而又充滿活力的人類理性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文情懷,要在蘊含較高的思想文化價值的基礎上兼具廣闊的思辨空間和一定程度的回旋余地。因此,在開展閱讀教學過程中,本著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理念,有意識地通過對文本價值的反復思考,為學生設計值得思考、值得辨析、值得探究的話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訓練,促進學生養成用思辨的方式閱讀文本的習慣。例如,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散文作品中最具思想性、藝術性、獨創性的經典佳作。在這篇游記中,作者通過描寫“小石潭”的景色,不僅含蓄地表達了其因改革失敗被貶居山林的凄苦處境和憤懣心情,而且抒發了作者仕途不順、壯志未酬的無限感嘆和辛酸無奈。在教學中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分析、感悟作者為什么要通過“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詳細描述小石潭的幽美和靜穆?為什么對潭中景像只用“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寥寥幾筆一帶而過?為什么這寥寥幾筆極其準確地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特別是“空游無所依”這五個字的意境之深邃實在令人叫絕!因為,上述文字雖說是寫魚兒在空中游動,沒有任何的東西可依靠,但卻暗含作者自己被貶后對人性的思考。經過點撥,學生的思辨思路猶如撥云見日般豁然開朗,在思辨過程中茅塞頓開,有助于其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以文本的“細節”為思辨的關鍵點
俗話說:“細節造就完美。”想要開展高質量的思辨性閱讀、構筑語文教學高度,就要對文本進行細讀、細品。只有仔細品讀,才能深入文本進行理解和判斷,才能從更深的層次上對文本進行辨析和質疑,才能從更寬的視野上發現文本的弦外之音。否則,憑空思辨只能是空發議論,沒有任何說服力。因此,要高質量開展思辨性閱讀,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融入文本,通過對文本細讀、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理解文本的含義、把握文章主旨。即思辨性閱讀需要緊緊抓住文本的幾處細節進行深度研讀和闡釋,需要對文本的細節進行認真揣摩和理解。例如,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是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文質皆美的上乘之作。全文突出一個“醉”字,通過“林壑幽美、臨溪而漁、觥籌交錯、泉香酒洌”等描述“太守宴”和諧熱鬧的場景,進而抒發太守既陶醉于山水之樂,又沉醉于與客同樂。但是,如果抽絲剝繭讀下去,“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可以發現太守與同行人不一樣的境界與情懷,太守之樂是在與民同樂,同行人之樂是單為自己樂。因為,當時沒有人知道作者由于支持范仲淹改革而被貶入滁州的孤獨寂寥,其之樂是將一腔情愫寄予在清風明月間。所以,太守的“樂”不是一個簡單的樂,更不是一個普通的樂,而是一個充滿五味雜陳的“樂”。在對此文進行思辨性閱讀時,需要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細品、對其中細節進行深研深究,拓寬學生的思辨之路。
三、小結
在當今語文教學改革中,思辨性閱讀是廣受關注的一種閱讀教學方式,其對于“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塑造理性人格和激發學生發展核心思維”有著非凡的意義。基于“開展思辨性的閱讀教學有其重要的價值”,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在思辨性閱讀教學理念的引領下,不斷探索,大膽實踐,積極反思,找準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方向。在日常閱讀思辨訓練中,鼓勵學生仔細“閱讀”、大膽“思考”、勇敢“質疑”、踴躍“思辯”,讓學生讀出新味兒、思出新高度、疑出新發現、辯出新境界,使思辨性閱讀教學在提升語文課堂教學高度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達紅.思辨性閱讀,還語文教育應有的高度[J].新教師,2017(9).
[2]吳格明.語文教學應當倡導思辨性閱讀[J].語文學習,2015(1).
[3]吳屏慧.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4]梁新然.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5]范靜.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20.
[6]梁玉環.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85).
[7]劉榮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引領學生思辨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前沿),2020(3).
[8]曹文濤.理性思辨視角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8(3).
作者簡介:王真麗(1979— ),女,福建省晉江市慎中實驗學校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