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在提升學生語言專業水平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思想文化素養,這二者的有機融合是新形勢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必然趨勢。本文從分析大學英語與課程思政二者之間的關系入手,闡述了文化負載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在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相融合具有可行性的基礎上,對大學英語負載詞教學的課程思政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文化負載詞
【作者簡介】黃文虹(1985-),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與跨文化交際。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改課題“思政元素與商務英語專業課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研究——以《跨文化商務交際》課程為例”(課題編號:JXJG-19-34-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以專業化的課堂為依托,開啟由專人向人人的信仰引領教學,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文化素質,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英語是我國學生學習的第二語言,在以往的教學中,盡管其涵蓋的內容豐富、范圍廣,但是教學內容往往更多地涉及西方文化,而與中華文化相關的內容卻甚少。如何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融合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們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 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
我國持續推進的教育體制改革,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不斷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將“立德樹人”作為培養的目標。“把課程思政從工作要求轉化為政策實施表和行進路線圖,從部分地區、高校的探索轉化為全國所有地區、所有高校的制度性工作,要求覆蓋到每一位教師、每一門課程。”由此,高校教師應當積極優化教學課程、完善教學設計、不斷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中蘊含的教育元素,使之應用到各科教學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的統一。
當前的高校英語教學依然是以技能鍛煉為主,從聽說讀寫等方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英語應用技能。“課程思政”對高校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僅要加強學生的英語技能,同樣還要加強學生的道德素質,教師承擔的不僅是傳授知識的角色,還要引導學生擁有一定的品德素養。在英語教學中充分挖掘思政資源,在提升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顯得尤為重要。更不容忽視的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性與國際性,牢牢地掌握這些文化因素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客觀理性地認識中國。
二、 文化負載詞在英語學習中的地位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中指出,語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受教育者的語言應用能力,即言語交際能力。其中詞匯是學生掌握語言應用能力的基礎部分,更是重要部分,而文化負載詞則是其中的難點之一。文化負載詞,指的是在特定文化范圍內的詞,是民族文化在言語詞匯中的體現。無論是中國還是英國,都具有大量的文化負載詞,這些文化負載詞蘊含著一定的文化。但是不同的語言文化在不同的地域環境、生活生產方式下,會形成不同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影響了文化負載詞的形成。要想盡可能了解掌握英語、流利地運用英語,并通過英語交流增進中外的溝通、將中華文化更好地弘揚,加強對于文化負載詞的理解很有必要。
之所以強調文化負載詞是語言學習中的難點,是因為中英兩國文化負載詞具有一定的差異。首先,詞匯外延相同,但是內涵明顯不同。其次,一種語言中的詞匯,在另一個語言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匯,或者是即便有對應的詞匯,兩者所涵蓋的范圍也不相同。針對這樣的差異,學習者不僅要掌握自身文化,更要了解英語對應詞的表面意思和內涵。比如中國的“龍”和英語中的“dragon”,均是指神話動物,形態相似。但是在中國,龍象征著權力,代表著吉祥,有褒義成分;而在西方文化,dragon則象征著可怕的惡人,有貶義的意思。再如,有些文化是一個國家所特有的,這種事物或現象是另一個國家所沒有的,如中國特有的“旗袍”“中山裝”,在英語中就找不到相對應的詞匯。
面對豐富的文化負載詞,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掌握這類詞匯的重要性,使其了解到對這些詞匯的學習并不能僅僅局限在背誦,很多詞匯并不是只有表面意思那么簡單,其背后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歷史淵源。只有領會了其背后的含義,才算在真正意義上掌握了這些詞匯。
三、 跨文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可行性
1. 具有廣泛群體基礎。大學英語教學是大學教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課程,貫穿于學生大學學習的全過程,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從學生的長遠職業規劃來看,英語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教學課堂上,還能滿足學生未來的職業訴求,所以在英語學習中,學生會有廣泛的學習主動性和動力。將大學英語文化負載詞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在一起,能夠最大限度地對高校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引導,讓學生在提升英語專業技能的同時,通過正確的引導,提升對于不同文化的欣賞與鑒別水平,鍛煉學生深度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2. 具備較高的靈活性。大學英語的特點是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多樣化。借助于互聯網技術手段,學生所接受的英語教學內容不僅來自書本知識,還來源于課外內容的補充。大學階段的學生學習熱情和效率都比較高,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快。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一階段的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的鑒別能力和欣賞能力還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的正確引導能夠幫助學生在面對外來文化沖擊的時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相匹配的道德觀念。
3. 具有豐富的師資力量。大學英語教師自身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儲備,他們或有國內的知識積累,或有外國生活、留學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使得他們既具有東方的道德底蘊,同時還兼備西方文化素養。在不同文化的感受下,教師逐漸具備了平衡不同文化沖突的能力,這種能力將成為正確引導學生的重要支撐。
四、 在文化負載詞教學中融入思政內容
在進行英語文化負載詞教學時,教師應該盡可能地結合中西方文化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比如可以通過比較法和翻譯法這兩種方式的結合,將思政內容融入專業教學中。
首先,比較法的應用能夠凸顯出兩種語言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例如,在中國,“蝙蝠”的“蝠”與“福”同音,而被看作是吉祥和福氣的象征,有著很好的寓意,被鐫刻在很多古老的建筑上;但是在西方文化中,bat是一種出現在黑暗中,似鳥非鳥的動物,甚至還帶有邪惡的意味。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能夠結合所學詞語的文化背景更加準確地掌握這些詞匯。又如,英語短語“at the end of one's rope”本身的含義并非與繩子有關,而表示走投無路、陷入絕境。這一短語的解釋,教師應該結合英國的實際情況。作為海洋國家,英國的航海業十分發達,而繩子是船上最常見的工具,以繩子作為出處,體現的正是英國的文化特色。而在形容花錢浪費、大手大腳上,中國因為是半內陸國家,生活離不開土地,所以會用“揮金如土”來形容;英國因為是島國,航海業發達,所以表示類似意思的短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通過比較的方法,能夠讓學生直觀地理解中文和英語兩者對同一事物賦予的不同含義。
其次,翻譯法是學習負載詞的另一種有效方法。在進行文化負載詞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需要充分地考慮文化負載詞背后的文化內涵,有時甚至需要聯系上下文語境,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對詞匯自身意義的理解。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如果兩者間存在基本對應的固定表達,便可以相應地翻譯成對應的成語。比如,漢語成語“隔墻有耳”,在英語中有與之對應的詞組“walls have ears”,形象生動地表達出兩種文化背景下人們類似的想象。這樣可以直譯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絞盡腦汁”可以翻譯成“to rack one's brains”。另外,有些俗語盡管沒有直接對應的詞組,但是因為在各自的文化中有相同的價值理念,可以進行直接翻譯。比如“人勤地不懶”,由于在中英文化中,勤奮都被視為一種美德,某種程度上兩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念是相通的,所以可以直接翻譯。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國際話語傳播的過程中,一些重要的理念和政策概念的翻譯也需要被思考與研究。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展,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不斷涌現,如“一帶一路”“新型大國關系”等,對于這些詞匯,譯法不同。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將最準確、簡練的詞匯教授給學生,使學生掌握翻譯此類文化負載詞的技巧,讓學生充滿文化自信且具有深厚知識儲備地宣傳中華文化,展現中華民族良好的形象,為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礎。
五、結語
總之,大學英語是貫穿高校學生學習全過程的一門重要課程,在教學中堅持將課程思政融入其中,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以及對文化的鑒別能力,形成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相匹配的道德觀念。總體來看,將課程思政貫穿于大學英語文化負載詞教學是具有一定有利條件的,高校英語教師應該把握這樣的有利條件,從不同的文化背景等角度引導學生掌握所學詞匯。
參考文獻:
[1]陳朝暉.在大學英語文化負載詞教學中貫徹課程思政理念[J].英語教師,2019(19):112-114.
[2]薛飛.從跨文化交際角度淺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J].校園英語, 2019(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