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多年大學公共英語一線教學經驗,筆者體會到大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均存在問題,同事深入地交流探討后,筆者發現當代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各項能力存在著既相互關聯又相互離散的復雜關系。例如聽力與口語就有很強的正相關性但是聽力好和口語棒又是一定程度上的充分不必要條件;閱讀和翻譯能力的關系也符合前面所說的規律,閱讀量大,對英譯漢的理解和翻譯都有很大的幫助。原版閱讀能夠在語言層面、文化層面、邏輯層面等多維度提升英譯漢的能力;也能在漢譯英的過程中,更準確、更簡練、更地道地找到和漢語表達相對等的英語表達方式,并更好地保證譯文邏輯和表達方面的流暢性。但是在四六級筆試成績的匯總中,筆者發現學生閱讀分數很高的情況下(閱讀248分,學生得220分左右),綜合板塊(寫作+翻譯的成績)往往差強人意,尤其是英語教學中備受詬病的啞巴英語更是長期引起筆者的關注和重視。經歷過高考歷練考入礦大的學生通常有3000以上的詞匯量,而且基本語法知識以及語言常識也都不錯,為什么口語表達和實際應該達到的語言輸出能力不匹配?非英語大學生英語口語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到底是哪些因素阻礙了大學生用外語表達自身想法的能力?僅僅是詞匯量不夠嗎?還是想法不夠深入以及表達條理不清?在大學英語教學環節中應該如何進行課堂設置,如何開展教學活動,如何安排教學環節,才能夠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帶著這些疑問,在校級教改項目的支撐下,筆者嘗試在課堂教學寫作訓練板塊添加了一個小環節——針對寫作話題,全班學生先進行頭腦風暴,也就是把話題先盡可能寬泛化,然后再鼓勵學生結合自身感受把其中的個別(通常是兩三個)點詳細化,具體化和深入化。因為這些練習都是在輕松的環境中進行的,學生和筆者一起通過英語表達出來,特別是關鍵詞、簡單的主旨句或者簡短的陳述,所以無形中,我們也練習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四六級口語考試又是衡量學生口語表達最常用的指標,具有權威性和公正性。鑒于研究時間的局限性,學生樣本的有限性(180人)以及學生樣本的非代表性(預備級是英語能力薄弱的學生群體),本研究僅是拋磚引玉式的,尚需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寫作;頭腦風暴;語言輸出;四六級口語考試
【作者簡介】劉楠,中國礦業大學。
一、四六級口語考試題型簡析
1.四級口語考試題型。四級口語考試有五個板塊:自我介紹、短文朗讀、簡短回答、個人陳述和兩人互動。四六級口語考試都是兩人組隊進行考核的。四級考試以大約20秒的個人自我介紹開始,20秒的時長也就是三四句英語簡單句的時間,所以考生通常大概講一下大學專業、家鄉、興趣愛好等;短文朗讀中,考生可以有45秒時間快速瀏覽約120個詞的英語短文,內容通常貼近生活,然后用1分鐘時間大聲朗讀文章。不論是自我介紹還是短文朗讀,都是為了考察學生的語音標準與否,這兩個板塊的考核也就給考官留下了第一印象。針對短文內容,考官接下來會問考生兩個與短文內容相關的問題,通常一個問題是主旨宏觀類,一個問題是細節相關類,學生有45秒時間作答。這個環節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邊閱讀邊理解文章內容以及短時記憶能力和學生概括轉述的能力。最后一個板塊的兩人互動,就是結合前面短文的主題,給兩個學生提供相似或相關的主題,讓學生展開約3分鐘的討論。這個板塊進一步考察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表達觀點清晰度以及傾聽對方能力和交流能力。
2.六級口語考試題型。六級口語考試有三個板塊:自我介紹和問答、陳述和討論、問答。20秒自我介紹之后,針對學生作答內容,考官問學生一個問題,答題時長30秒;在第二個環節,考官基于前一個環節一,選擇一個相對具體化的主題,兩名考生分別用1分30秒時間論述自己的看法。然后考官鼓勵學生用3分鐘時間進一步深入討論此話題中兩人的論點和想法。兩人討論結束后,進入最后一個環節,考官根據兩人的作答,分別問每個考生一個問題,也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自己所論述的觀點進行完善或辯護。
3. 四六級口語考試題目設置異同點分析。四六級口語考試都有語言面貌的考核,主要是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展開,很明顯,四級考試中語言面貌考核所占比重更大,因為四級考試中短文朗讀也可部分反映學生的發音情況。四六級口語考試中也都很重視學生的陳述。相應地,四級考試中,通過短文內容提示,學生在陳述話題觀點時多了一種參考,表達起來相對六級題目來說更容易。如果學生足夠靈活,個人陳述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短文中的各種觀點和表達。總體來說,個人陳述還是側重體現學生的邏輯表達能力,快速形成觀點、有條理地表達觀點、有說服力都是得分要點。兩種考試也都有討論環節的設置。兩人討論最能體現外語交流的情境性、互動性。語言表達本質上就是為了交流、表述、接收、反饋,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互動。六級口語考試最后的問答是考官和考生的互動,這個板塊是明顯區別于四級口語考試的。通過這個環節的設置,六級口語考試明顯比四級口語考試對考生的深入思考能力進行了大力考察。從總體上說,兩種口語考試的話題都是當下熱門話題、熱點問題以及生活中的常見問題,不存在專業領域、學術知識等方面的抽象晦澀問題,因此,學生理應有話可說,也應該說得有條理。
二、寫作練習中的頭腦風暴
1. 寫作練習中的話題。2020級大一新生每三個星期完成一次作文,作文話題和所學文章主題相關。本學期五次作文內容為:介紹家鄉、給父母的一封信、如何克服手機上癮;生命中遇到的重要人物、大學生創業。反觀歷年四六級口語考試話題,例如2019年的幾組話題分別是理想工作、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民間文化展示、音樂對生活的影響等,我們發現對于大一新生寫作主題的選擇,在話題內容、寫作題材、文章體裁方面都和四六級口語考試的話題很相似,覆蓋了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也包括與學生自身生活相關的話題以及社會熱門問題。
我校選用的是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教材主題以及配套的課后練習也很切合口語考試經常設置的題目,這樣課上以及課下的講解和練習就相得益彰,循環鞏固。
2. 大學生寫作中所反映出來的表達問題。大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簡單概述為如下幾點:千篇一律、有觀點沒證明(車轱轆話來回說)、邏輯不清、囫圇吞棗一手抓、蜻蜓點水不深入。相對口語表達的及時性,寫作是一個靜態的、延緩的、深思熟慮之后輸出想法的過程,因此我們不難推測,口語中存在的問題必然和寫作中的問題既重疊又有獨特性。在全國大學生寫作平臺批改網推出的寫作比賽中,我班級參賽學生的作文內容方面都很相似,不僅沒有新意、沒有深度,禁不起推敲,而且段落中邏輯關系混亂,本應該展開論述的觀點淺嘗輒止,然后又快速切換,竄入新觀點。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們通常欣喜地發現學生其實很有想法,但是把想法落實到筆頭上,尤其是用外語表達出來,總是存在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歸因絕不能僅僅看作是詞匯量不足的約束。
大學生英語寫作問題的解決方案如果僅僅是不斷布置寫作練習,把寫作水平的局限性問題全面歸因于學生的練習不足或者籠統歸咎于學生英語底子差,而不綜合考慮英語教學中教師寫作基礎知識講解的力度和方式,實際上是非常不公平以及不切合實際的。
3. 寫作中頭腦風暴的開展。為解決上文提到的問題,筆者首先通過和學生聊一聊他們寫作之前如何思考切入點,針對寫作話題想到什么方面,了解他們問題出在哪里。關于寫作話題,筆者先頭腦風暴一番,羅列許多可寫的關鍵詞,然后在課堂上通過添加這個小環節,激發學生發散思維,先把觀點豐富化,然后再引導他們針對某些點子進一步深入挖掘,把觀點自圓其說,豐滿有深度。例如針對我校大一新生來自于全國各地,設置的第一個作文話題是介紹家鄉。通過讓學生們介紹家鄉,并按照地理方位進行異同比較,筆者試著讓學生們回想一下家鄉最讓他喜歡認可的三個方面分別是什么;又進一步反向思維,有哪三個方面是他希望得到改善的;針對自己的家鄉,也可以按照風景名勝、方言、民俗、飲食起居、風土民情等方面來介紹。通過鼓勵學生們泛泛地想,并且提醒學生們從小點切入,例如某一道菜的獨特手藝,這樣詳細地、有條理地展開。
頭腦風暴的過程往往超出筆者的預期和計劃,充滿了思維火花的碰撞。學生們先是蹦出好多關鍵詞,仿佛一棵大樹突然長出來許多樹葉;有時候發現同一個關鍵詞,不同的學生可能所指不一樣,學生們就用簡短的句子解釋他所說的關鍵詞的含義;有時候某一個學生的解釋又觸發了其他學生的補充或者反駁,這時候就得用更完整的句子內容解說了。急于表達自己想法的動力使學生們積極參與討論,在寫作課的過程中反倒是口語表達更自然、更活躍了。而且通過全班學生的頭腦風暴,大家的想法碰撞出了更多的新想法以及獨自思考所缺乏的深入性和全面性。思維的活躍程度是有良性傳染性的。經過這一過程,學生們在下筆寫的時候往往就會寫得更個性化、更生動化、更具體化。
學生對這個活動的反饋非常鼓舞人心,學生們的課堂參與程度明顯提高了,學生們也明顯更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了,也不會像平時提問那樣遇到冷場的尷尬了。我國英語教學往往太偏重口語中的發音問題,大家誤以為發音準確就是英語好。這樣的誤解不僅使得我們的好多學生因為語音的擔憂而造成啞巴英語;同時也掩蓋住了問題的另一個維度,就是我們的學生往往出現啞巴英語狀況是因為想法少。所以通過頭腦風暴這個環節,一步一步使學生意識到想法是首要因素。有了系統性、完整性的想法,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會激發他們尋求更貼切的語言表達,而不會擔心語音而不敢想、不敢說。當一個學生真正有想法,且非常想要表達自身想法的時候,他往往更能使得語言表達生動、形象,更口語化。所以說課堂中頭腦風暴板塊的加入,真正取得了意外但又意料之中的效果。
三、研究的局限性
這個課堂活動環節僅僅應用了五次,每次時間也就只有15分鐘左右,對于學生口語表達的提升程度目前也沒有實證性的量化研究。本次口語考試成績還沒有匯總分析。另一方面,因為是預備級學生,學生群體對于英語考試的自信心明顯較以前所教授的二級班低,所以四六級考試,尤其是四六級口語考試的報考率很低,筆者也沒有大量的數據支撐頭腦風暴對學生表達的作用。研究結果就是主觀的課堂表現反思以及和個別學生的交流收集到的反饋。而且在所教授的六個班級共180名學生中,各個班級的課堂氛圍也是差異的。本研究還需要更多老師以及研究人員針對更大群體的學生開展實證研究以及對比研究,才能得到更準確的信息以及更有說服力的結論。
通過與平行班級進行對照試驗,以及邀請其他同事在不同級別的學生中加入頭腦風暴這個小環節,增加該研究的樣品群體,分層次展開對比研究是能夠使得該研究更嚴謹客觀的必要方法。
參考文獻:
[1]弗洛德.J.福勒, Jr.調查問卷的設計與評估[M].蔣逸民等譯.德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