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娟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追問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金鑰匙。教師可以通過由果追因,提升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由淺追深,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由正追反,提升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從而使學生從簡單的線性思維方式發展為多思維融合的復合思維方式,提升思維品質。
[關鍵詞]課堂追問;思維品質;小學語文
課堂追問是指在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根據先前提問和學生回答,追根究底,進行有針對性的、問題關聯式的再次提問。它是對第一次提問的補充、拓展或深化,能夠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思維方向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實現從簡單思維方式向復合思維方式的轉變,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由果追因,提升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是指思路開闊,能從多個角度使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從而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學生的思維過程是隱藏的重要教學資源,如果在學生說出答案時,教師可以多追問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便可以讓思維過程得到展現,引起思維共鳴或拓寬思考路徑。
如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教師提問:“課文講了哪三個小故事?試著簡要概括。”個別學生第一次回答就給出了準確答案。此時,教師并未急著進入下一環節,而是根據學生的回答,捕捉有價值的資源,找準提升點,追問:“課文中出現的人物較多,信息龐雜,你是怎么做到簡潔概括的?”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這些即時生成的課堂資源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引導他們從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問題,有效地提升了思維的廣闊性。
二、由淺追深,提升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問題,善于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抓住事物的實質,發現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當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停留在淺層次或模糊不清時,教師應乘勢而上,抓住文本的價值和思維層級最近發展區進行追問,引導學生與文本、教師、教材編者展開深入對話,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促進思維從感知層級躍向理解層級,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等多種思維逐漸從簡單的配合走向整合,乃至融合。
如在教學《走月亮》一課時,教師就通過追問對課堂進行了巧妙的處理。教師提問:“作者不僅寫了月夜的所見所為,還寫了所想呢。找找哪些內容是作者想象的,讀一讀,說說你讀出了什么?”學生答:“我找到了第六小節的最后一句。我讀出作者想用新谷招待阿爸。”教師追問:“阿爸還遠在他鄉,這里表面說想招待阿爸,其實包含了怎樣的感情?”“說明作者盼望阿爸回來,包含著對他的思念之情。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教師又追問:“這濃濃的親情不僅流淌在‘我和阿爸之間,更多的流淌在‘我和誰之間?”“阿媽。”教師近一步要求“請大家再讀一讀寫作者所想的句子,說說你所讀出的,所感受到的。”
對于教師的第一問,學生依據字面意思初步地提取出了“誰,干什么”的信息,但這還只是停留在對文章“寫了什么”的理解上。教師及時抓住時機,瞄準思維層級的最近發展區和文本的教學重難點進行追問,既調動了學生的想象、聯想,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和生活經驗,透過文本的表面現象,把握內在聯系,體會情感本質,又自然過渡到對“我和母親間的濃濃親情”的體會,形成了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環環相扣的巧妙生成。
三、由正追反,提升思維的批判性
思維的批判性是指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嚴格、精細、全面的思考問題,冷靜而客觀的評價,肯定正確、糾正謬誤的思維品質。小學生思考問題時常常會因為經驗的不足造成片面化理解。教師應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勢,用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用辯證的思維方法,一分為二地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思想情感,挖掘文章主旨,從而提升思維的批判性。
如在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提問方法,對課文進行自主提問。跟隨作者的思路,學生提出的大多是關于“科學技術改觀人類生活”的問題,如“為什么說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這樣的問題確實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但其仍處于較低級的思維水平。對此,教師可以借助課后習題中的問題示例適時追問:“科學是把雙刃劍,從這點出發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的思維從正向角度轉向反向角度,新的問題隨之產生,“現代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全是好處嗎?”“科學技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我們的生活真的就很美好嗎?”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分析和綜合,可以更全面、客觀地認識“科學技術”的整體特征,促進思維的提升。
四、實施課堂追問時應注意的問題
1.充分預設
為確保課堂追問的有效性,避免偏離文本價值或對思維含量低的問題追問不止,教師應在課前對可能的追問落腳點進行充分預設。一要研讀課標、教材、教參,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文本價值點了然于心。如在突顯主旨的關鍵信息處追問,可起到以點帶面、加深學生理解的作用;在文本的矛盾信息處追問,能夠使學生在認知沖突中激發興趣、激活思維。二要研讀學生,設計并使用課前預習單。例如,在江蘇省前瞻性教學改革項目“小學‘復合思維語文教學的實踐研究”中,教師分年段設計了預習單,其中最后一項是“學貴有疑”,即引導中高年級學生從“針對課文內容”“針對課文寫法”“聯系生活經驗”“針對作者或課文人物的思維過程”四個角度對學習內容進行提問,再根據學生的預習所得與問題所在確定學習前的基礎以及預設可能的追問切入點,從而提升追問的實效性。
2.關注生成
教師要提高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敏感性,善于抓住有價值的生成資源展開追問。比如,在學生的回答偏離主題時,通過追問將其思路引回正軌;在學生回答錯誤時,通過適當追問,可以幫助學生展開思維過程,尋找錯誤之源,從錯中求知;當學生的回答模糊不清或處于理解臨界點時,及時追問會使他們的思路更清晰,甚至產生頓悟的驚喜;在學生回答的亮點處進行追問,可以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
3.注重問題表述
教師在進行課堂追問時的表述應該簡明、清晰,盡量使用兒童可以理解的語言方式展開,以最少的文字讓學生明白問題的指向。同時,問題應具有啟發性,或利于深入探究,或利于發散思維,或利于聯系生活等;問題要有層次感,由簡單到復雜,邏輯關系緊密,緊緊圍繞為突破某個難點服務;問題還應具有適切性,摸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因生追問。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