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摘要】教學設計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載體,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策劃書。高效的、靈動的、有品位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應該使學生在獲得學科基本知識的同時,觸動學生能夠進行更深層的探索,逐漸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必備的素養。本文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單音與和聲》一課教學為例,探索基于《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1.學習內容分析:本課是新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第七課《共奏和諧樂章》中的第一框題,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個人意愿與集體規則”與“讓和聲更美”兩個目。它在教材中有著承上啟下的地位,一方面,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初步理解了集體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需要進一步深化個人與集體關系的認識;另一方面,這一節課也能引入《課程標準》中的“建設美好集體”,是學生后續學習的邏輯起點。
2.這節課的價值: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個人意愿與集體規則的辯證關系,把握好集體主義的原則。引導學生處理好個性化需求和集體共同要求的關系,學會提高處理集體與小群體之間矛盾與沖突的能力。讓學生在交往中樹立大局意識、集體觀念,堅持集體主義原則,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人際交往提供指導。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習者的學習起點:七年級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不斷提高,求知欲強,好奇心強,所以,在課堂中,教師要尊重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發散性,合理地引導和推理,幫助學生在探究中生成理性的認識。
2.學生學習風格:在人類社會中,群體隨處可見,由此構成的各種活動也就成為最普遍的社會生活現象。群體為個體提供了人際和社會的支持,而人們對自我的認識是通過他人的評價、與他人的社會互動等而形成的。每個個體都生活在某一群體之中,并在這些群體中發現自我,逐漸走向自主,自立和成熟。
三、教學目標
理解個人意愿與集體規則之間的辯證關系,知道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增強責任意識,體會集體生活中的責任感。樹立大局意識、集體觀念,堅持集體主義原則。處理好個性化需求和集體共同要求的關系,提高在集體生活中人際交往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難點:如何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2.確定重難點的依據:七年級學生理性思維能力還不夠強,看問題處在直觀和感性階段,對問題缺乏思考,缺乏思想性。對于如何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方面存在較大的認知困難。
4.突破重難點的方法:為有效地突破重難點,通過學生身邊的案例進行分析,結合教材,開展合作、探究活動,使學生通過活動感悟集體的重要性,從而學會正確處理個人意愿與集體規則的關系,又能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與教學策略
1.基本理念: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集體生活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的設計理念圍繞學生的真實生活而展開,解決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本課主要通過學生的困惑而展開,探討了在集體交往中的情景。在真實情景中引導學生學會思考。熟悉的情景、同齡人的意見、自主得出的結論,易于學生接受并對學生真實的交往有指導意義。
2.教學策略
(1)“小老師”播報新聞。讓學生充當“小老師”,嘗試挖掘生活資源,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小老師”從生活中取材,創作自己的作品。學會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當前的時政熱點,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問題,養成學以致用的好習慣。
(2)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深思。通過質疑探究,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推理、探究的能力,以知識的關聯性為前提,構建智慧的、靈動的課堂。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升學生的團隊精神,感受集體的智慧,推動學生的情感升華,做到知行合一。
六、教學過程
1.“小老師”播報新聞,導入新課
“小老師”播報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的激烈交鋒新聞。
【設計意圖】分析時政熱點,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通過生生互動,激發學生對身處中國這個偉大集體的自豪感。
2.結合身邊的案例,學習新課
第一部曲:定制服裝
溪角中學將于近期舉行一年一度的藝術盛宴“校園之春”。七年級每個班正在熱火朝天地準備本次藝術盛宴……某班排練了一支極具民族風格舞蹈。展示圖片,定制怎樣的服裝,你更愿意穿?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理解個人意愿和集體規則的關系是怎樣的?
第二部曲:搶占C位
在站位時,個子高的站后排,個子矮的站前排。但是有個別學生雖然個子高,但還是要站第一排,由此引發了不愉快。這個沖突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班長,你怎么勸說高個子的同學呢?
【設計意圖】聯系實際,讓學生就集體中的沖突說出自己的煩惱與困惑。讓學生充當“調解小能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分析得出正確處理個人意愿和集體規則相沖突的方法。
第三部曲:排練小插曲
插曲1 ?排練時間
“校園之春”比賽時間迫在眉睫,班主任要求學生們每天下午放學后留下來排練。小敏認為快考試了,每天放學留下來排練,好浪費時間呀。班主任的安排是否合理?就這個問題組織學生展開現場辯論賽。正方的觀點是遵守規則最重要,無視規則是胡鬧。反方的觀點是修改規則最重要,死守規則是僵化。學生在針鋒相對的辯論中得知遵守規則很重要,但墨守成規也行。
插曲2 ?踩腳事件
排練過程中,小方不小心踩到了小敏的腳,小敏頓時暴跳如雷,隨后兩人吵起來了,其他班級的學生都來看熱鬧,嘲笑他們班級學生素質低……
【設計意圖】讓學生們代入情景,結合教材,開展合作、探究活動,使學生通過活動感悟到維護集體榮譽的重要性,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3.合作實踐探究,小結與升華
學生談這節課的學習收獲,學生在“小老師”的引領下制定各小組的收獲卡片并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合作實踐探究,做到學以致用。
七、教學反思
1.本課時采用“一案到底”的教學方法,選取學生身邊的案例貫穿整節課。整節課連貫性強,需要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快速切換,對教師課堂把控能力要求較高。
2.本課時涉及的教學容量較大,需要注意把握教學時間,否則會出現拖堂的現象。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