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筆者在獨立學院英語專業翻譯課程中進行的教學改革實踐為基礎,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探討了如何將基于SPOC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英漢筆譯》課程的教學中。筆者從教學環境、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三個方面介紹了《英漢筆譯》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思考該教學模式的改革成效和不足,為獨立學院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打下基礎。
【關鍵詞】SPOC;混合式教學;翻譯
【作者簡介】陳曉舟(1986.10-),女,漢族,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漢翻譯、英語信息化教學、外語課程思政。
【基金項目】本文為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2020年度教學改革課題重點研究項目“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下獨立學院英語專業翻譯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xjg2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和信息化教學的普及,一大批MOOC、SPOC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豐富的在線學習資源和便捷的線上教學平臺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相比于MOOC而言,SPOC能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更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因此,基于SPOC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已經成為獨立學院英語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勢。在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獨立學院,《英漢筆譯》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市場需求的應用型翻譯人才。基于SPOC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能有效地平衡《英漢筆譯》課程中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比例,將翻譯理論、知識和技巧的傳授通過SPOC前移,而線下的課堂教學中則以學生在翻譯實踐中的問題為切入點,進行重難點剖析,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大大提高《英漢筆譯》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SPOC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1.SPOC。“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一種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其中,small和private是相對于 MOOC 中的 massive和open而言。small是指學生規模一般在幾十人到幾百人;private是指對學生設置限制性準入條件,達到要求的申請者才能被納入SPOC課程。”SPOC是在MOOC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概念,它既融合了MOOC的特點,又能解決傳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創設了在線教學環境。 “SPOC小眾化和限制性準入的特點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互動性,賦予學生個性化的、完整的、深度的學習體驗,也使教師有更多精力洞悉學生的各方面信息,有利于實現個性化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2.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線上教學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主要以互聯網、新媒體、新技術、在線學習平臺為傳播媒介,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即線下教學)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教學形式。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結合是混合式教學的一種方式。何克抗教授認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和以E-learning(即數字化或網絡教學)為主的線上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二、基于SPOC的《英漢筆譯》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
在國家大力發展信息化教學的背景下,各高校積極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第11 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提出, “要大力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式的 ‘金課,打造適合本校學生特點和培養需要的‘金課”。筆者根據獨立學院英語專業教學的實際,在主講的《英漢筆譯》課程中進行教學改革實踐,以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為導向,構建了基于SPOC的《英漢筆譯》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1. 課程概述。《英漢筆譯》課程是針對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開設的專業核心課,包括英譯漢和漢譯英兩個部分的內容,共72學時。《英漢筆譯》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并重的課程,教學重點在于將詞匯、句法、段落、篇章等各個層面的翻譯理論和方法應用到翻譯實踐中。然而,由于近年來學生人數增加、課時有限以及翻譯活動本身的難度,部分學生存在“畏難心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翻譯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學效果不佳。
2.基于SPOC的《英漢筆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英漢筆譯》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領”的教學理念,構建了基于SPOC的線上線下的混合學習模式,按照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提升三個階段實施教學。
3. 教學環境。(1)線上教學環境。筆者主講的《英漢筆譯》課程于2018年在超星學習通上線,并立項為校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截至目前,課程訪問量達1093659次,課程活動數達179651次。授課對象為本校16級、17級、18級英語專業學生,在線學習人數達701人。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以《英漢筆譯》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為依托,將多元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和教學資源貫穿于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
首先,筆者在原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進行修訂,設計課程章節,梳理知識點,細化教學內容。每個知識點制作了相應的微課視頻、教學課件,與此同時,還補充了相關的MOOC學習資源。除此以外,筆者還建設了《英漢筆譯》課程線上習題庫,習題達400題,試題庫試卷20套。在課程建設過程中,筆者根據翻譯實踐中的難點問題,自主建設了一部分講解視頻資源,并上傳至線上平臺,學生可在課后自主觀看學習。同時收集了一部分優秀的微課教學資源,將其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可視化,趣味性強,學習效果佳。為提高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筆者還自主建設了翻譯素材庫,包括中國重要時政術語翻譯450個,每周一練英漢互譯素材45份,時政文本翻譯素材67份。
(2)線下教學環境。筆者任教的高校十分重視教學改革工作,為《英漢筆譯》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堅實的基礎,配備了較為完善的信息化教學設施,包括智慧教室、錄播教室、多媒體設備、全校園覆蓋的WIFI等。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帶著課前自主學習或翻譯實踐中的問題進入線下的課堂教學,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參與討論、解決問題,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參與度高,課堂氣氛活躍。
4. 教學設計。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筆者基于《英漢筆譯》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構建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產出為導向,按照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提升三個階段展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流程如下圖所示:
課前準備階段:以筆者自主建設的《英漢筆譯》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為主要依托,引導學生進行線上自主學習。
課堂教學階段:以課堂為中心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教師在課堂上對重難點進行剖析,并通過超星學習通在線平臺開展師生互動,及時獲取學生的信息反饋。
課后提升階段:主要通過在線平臺完成問卷、作業、討論、測驗等多樣化的課后學習任務,進一步強化所學內容。同時,教師還通過中國大學慕課平臺、微信公眾號等多樣化的信息化手段推送高水平的在線學習資源,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要。
5. 教學方法。筆者在《英漢筆譯》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將任務驅動、小組合作探究、啟發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融入課程教學中。
啟發式教學貫穿于本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啟發學生思考翻譯方法和技巧,同時探究翻譯行為背后的問題,思考英漢語言及文化差異,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任務驅動和小組合作探究主要用于翻譯實踐中,教師在課前將翻譯任務通過在線平臺發布給學生,學生根據已學翻譯技巧可單獨或以小組形式完成。小組成員通過微信、QQ等即時交流工具建立學習共同體,共同探究該文本的語言特征和翻譯方法,最后以視頻或PPT展示其探究過程和成果(小組譯文)。在小組合作、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互學互鑒精神,實現共同進步。
三、基于SPOC的《英漢筆譯》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的效果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英漢筆譯》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自2018年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上線以來,獲得了學生的一致好評。通過課程教學改革,學生學習翻譯的興趣提高,選擇翻譯方向作為畢業論文選題方向的學生人數大幅增加。
2.學生在考研、考證、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通過教學改革,逐步改變了以往本校學生認為翻譯課程“難度大、興趣低”的畏難心理。自16級以來,參加并通過CATTI考試和MTI考試的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學生在全國翻譯大賽及各類翻譯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其中,省級翻譯大賽三等獎5項、優秀獎5項,市級翻譯大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59項。
四、結語
筆者通過《英漢筆譯》課程三年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探索,認為該模式的構建能有效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目前,基于SPOC構建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已逐漸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教學模式,然而,如何在普遍之中躋身一流則是廣大一線教師應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在該模式的構建中,SPOC的建設是前提,質量和特色是關鍵,線上線下的混合不能流于表面,教師應深入探究線上線下混合的有效模式,從而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85-93.
[2]陳然,楊成.SPOC混合學習模式設計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 2015(5):42-47,67.
[3]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4 (3):1-6.
[4]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