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清
摘要: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做好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對于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和時代價值。充分利用學校、社會、家庭資源進行思政教學,能夠全方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利用協同機制進行思政教育,提升中小學思政課堂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協同育人;思政教育;構建體系
一、“協同育人”機制融入中小學思政教育的價值蘊含
(一)協同育人是中小學思政教育的價值訴求
中學思想政治課堂是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并不是只有思政課具有此功能。社會、家庭和其他課程及教學方式中所蘊含的道德、思想教育元素融入教學中,實現新時代的價值引領。無論是學校、社會還是家庭的思政教育,都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方向和育人功能,負擔起中學思政教學改革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責任。協同育人的資源中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和鮮活教材,其理想信念導向、教育與激勵功能在思政教育中具有獨特作用。
(二)構建協同育人機制與中學思政課程目標追求一致
構建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機制在課程目標上與學校思政教育保持一致。首先,從中學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標上來說,要落實我國的教育方針,即培養(yǎng)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其次,在社會目標上,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能夠促進中小學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精神目標,增強文化認同、社會主義的價值認同等。最后,從實際教學效果來說,了解如何開發(fā)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可為提高中學思政課教學質量提供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結合協同育人機制是對中學思政課程的補充與完善
“育人”是學校思政課堂和協同機制的共同目標,不僅要培養(yǎng)中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品德修養(yǎng),更要強調學生在學學習過程中對知識和價值的整體性吸收。建設富有地方性特色的思政學科協同育人體系,增強思政課堂的趣味性、實效性,使學生能夠更加生動具體地感受到自身的使命和責任。
二、中學思政教育協同機制構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邊界模糊
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學校的思政教育責任被無限放大,導致社會和家庭思政教育的責任感弱化。但家庭和社會在中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意義和價值是不可替代的,例如在青少年價值觀的培養(yǎng)、道德素質的熏陶、優(yōu)良品格的塑造等,家庭教育承擔著重要責任。
然而,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部分家長認為學生的分數高于一切,學校應參與學生所有教育活動,這樣的觀念導致家長在青少年思政教育中參與度較低。因此,家庭與學校思政教育陷入矛盾,責任邊界模糊。
(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出力不齊
首先,在中高考的總指揮棒下,各教育主體及家庭、社會、學校各行其是,重視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輕視對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導致思政教育的邊緣化。
其次,社會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其對于整合資源進行教育的意識不夠、缺乏對社會資源的管理,因此與其他各方教育資源不協調,不能實現整體性的教育資源交流,無法實現學校思政課程利用社會、家庭資源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最后,各教育主體之間缺乏交流、合作,導致中學思政教育有各主體各說各話的現象,嚴重削弱了中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與興趣。
(三)目前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機制協作聯系松散
首先,教師進行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固化, 一般都是運用課本內容和有限的校內資源進行教學,而與社會實踐、家庭生活生活脫離,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就無法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導致學生也無法體會到知識的現實價值,學生也缺少社會主體參與感。
其次,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育模式單一,教與學處于分裂狀態(tài),導致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效率低下。此外,教師對書本內容缺少創(chuàng)新,注重知識的灌輸,忽略學生的接受能力與興趣,所以不能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積極有效率的教學協同共同體。
三、構建協同育人機制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路徑
(一)家庭、社會與學校責任協同
首先,學校要與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僅要依靠學校和教師,還需依靠整個社會資源,這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資源,這為轉變中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奠定基礎。
其次,家庭、社會與學校共同承擔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家長呵社會力量的支持,學校、教師不能強行逼迫家長、社會教育機構接受指導,而應該深入社區(qū)和機構,指導家長展開家庭教育,協同社會機構教育,促進家長、社會教育機構認識到自身承擔的責任。
(二)各教育主體實踐協同
首先,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推進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育人體系的構建。制定出臺相關政策,加快中學的開放性建設。政府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家庭和社會參與青少年思政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使構建協同育人機制有據可循,提高家庭、社會與學校協同育人的效率。
其次,將協同育人納入中學思政教育考核體系。教育行政部門將學校、社會與家庭協同效率作為一項考核指標,意味著中學在思政教學過程中適當降低成績所占分量,同時會積極引導家長參與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為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創(chuàng)造條件。
(三)思政教育資源與要素過程協同
首先,要協同學校育人系統,促進學校在組織、教學、制度上的和諧統一,推進學校領導機構、各學科、各年級在進行思政教育過程中的協同發(fā)展。解決思政課教師教與學分離的問題,需要學校制定相關措施,促使學校各方面都以育人為總目標,協同教學與實踐,促進全局性、全校性為主的制度的建立。
其次,提高思政教育資源的利用率,挖掘各學科中可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可接受程度,用生動有趣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對于思政知識的探究欲望和責任感。在新一輪教育改革中,強調網絡平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師要創(chuàng)新政治書本上的內容,增加課程內容的感染力和親和力。
參考文獻:
[1]楊帆,耿瑞.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0):46-49.
[2]虞麗娟.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N].光明日報,2017-07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