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翀
摘 要: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是學生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到大學都需要學習的學科。小學作為教育系統的基礎階段,語文的主要教育作用是培養學生識字認字能力、口語以及文字表達能力等,并且語文教材內容很多都具有德育教育價值,對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將語文作為培養學生德育素養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德育教育,并保證教育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滲透;德育教育
一、 引言
小學是教育系統中的啟蒙階段,語文是教育系統中的基礎課程,其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不僅需要組織聽、說、讀、寫教學活動,還需要利用教學內容中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質以及民族精神等對學生進行培養,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由此可見,教師可以采取積極可靠的措施在教學活動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提升學生道德修養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現狀
首先,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沒有得到重視。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應試教育的不足越發突出,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家長以及學校都比較重視學生的文化課考試成績,忽視德育教育對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比較落后,仍然采用傳統的思想和方法進行教學,忽視教學活動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沒有充分發揮出語文教材中的德育資源的優勢,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靈活性不足。雖然現階段已經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實際教學中進行滲透,但是教師采取的方法靈活性不足,比較生硬,很難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入、透徹,導致德育教育與教材內容、語文知識之間的融合出現偏差,甚至出現一筆帶過的情況,影響學生對德育教育的領悟。最后,缺少科學的德育教育評價措施。德育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其目的在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這也就導致德育教育無法像其他學科一樣通過考試成績進行評價。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采用傳統的方法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成果進行評價,反而會對德育教育的性質產生不良影響,并且容易導致學生抵觸德育教育,影響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興趣和積極性,影響德育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很難看到德育教育的效果。因此,影響學校和教師結合德育教育的特點,通過行為觀察或者情景評定等方法落實評價。但實際上,這些方法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所需要的時間較長,學校和教師都受到工作壓力等的影響,難以將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投入德育教育的評價工作中,也沒有合適的部門對德育教育評價實施有效監管,導致德育教育成果評價缺少科學性與有效性。
三、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策略
(一)立足于教材滲透德育教育
新課改要求小學重視素質教育,而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務。為此,小學階段的很多學科都積極開展德育教育,教師也在積極探索并實踐德育教育,尤其是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好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已經成為教師工作的重點課題之一。在語文教學中,要以教材作為根本,發揮教材內容的特點以及優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例如:《落花生》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文的中心思想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懂得不能對外表過于重視,而是要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內心;并且,在這個基礎上要求學生去觀察自己的生活,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心靈美的人或者事,以作文的形式表達和夸贊這樣的人或事。這樣的教學方法既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教育經驗豐富的專家精挑細選的內容,很適合對學生進行教育,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含量,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還適合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為實現德育教育目標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教師在滲透德育教育過程中可采取立足于教材的措施。
(二)創設良好的德育教育情境
良好的教學情境具有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可以按照教學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并且能夠不斷創新和優化語文教學方法,提升情境教學水平。想要保證德育教育情境的順利實施以及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充分了解教學目標以及任務,以此設計相應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學習知識,并在情感上與教學內容的中心思想產生共鳴,從而保證德育教育效果。例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教師講到外國侵略者破壞圓明園的內容時,可以利用制作好的視頻課件進行教學,播放“火燒圓明園”的影視資料,同時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教學,在情境中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體會,通過學生親眼看見圓明園被毀激發其愛國情感,使其認識到只有國家強大才能保護好國家利益、人民利益,才能不被欺負,從而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此外,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獨生子女較多,長輩對他們過分寵愛,甚至是溺愛,導致學生形成自私自大的性格,且缺乏孝心。因此,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學內容滲透“孝順”這一良好的品質,對學生進行良好德育教育,使其學會尊重長輩,糾正學生自私自我的不良性格,實現德育教育目標的同時,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
(三)根據教學內容針對性滲透
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小,社會經驗不足,認知能力也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師結合不同的內容對學生展開針對性的教育,不能一概而論,采取相同或者差別不大的方法。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介紹海底世界的片段,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而后引導學生要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或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愛國主義情懷,促使學生熱愛自己的祖國,為祖國的發展和強大不斷努力,貢獻力量。不同類型的課文適合滲透不同的德育教育內容,可保證德育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統性,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可強化德育教育效果。同時,這種針對性的教學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以及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奠定基礎,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的目標,推動學生全方位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