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蕾
摘 要: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下,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受教育水平逐漸提升,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投資增加,相應的,教育期望值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越來越明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這一情況下,教育部進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新課標出臺后,為教師確立了新的教學目標。為了滿足新課標的要求,教師進行了多方面探索,將思維導圖融入日常教學便是其中代表。文章以小學語文為例,探究了如何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活動,并提出具體的施行措施。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研究
一、 引言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文化強國戰略,對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語文教學是傳承和發揚優秀文化的主要途徑,社會提升了對語文教學質量的要求,語文成績在高考中的地位便可以體現這一點,部分省份已經將語文從150分提升到180分,同時,高考其他科目的文字閱讀占比也逐漸提高,這就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實際情況中,高考語文的平均分在80~100波動,這就表明當下的語文教學質量并不高。為了貫徹落實新課標提出的教育理念,許多教師開始在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但由于缺少相關經驗,并未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了發揮思維導圖的積極作用,文章進行了相關研究。
二、 思維導圖
人通過實踐活動了解客觀事物后傳入大腦,將抽象事物總結分析,將各類事物的關系用相互隸屬的層級圖表現出來,便于理解學習。一般情況下,左右腦分工不同,一個偏理性思維,一個偏感性思維,而通過思維導圖,可以讓左右腦相互協作,有助于培養發散性思維,提升學習、工作的效率。
三、 思維導圖的作用
在小學階段,兒童的智力處于發育期,可塑性高,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較強,但注意力難以長期集中,這一時期能否接受良好的引導直接影響學生的后續發展。在幼兒園時期,為了引導學生,教師大多是利用游戲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偏具象化思維。而進入小學后,學生開始接受系統性學習,伴隨著智力的進一步發育,開始由具象化思維向抽象化思維轉變,逐步建立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10~11歲是學生思維轉變的重要階段,但很多教師并沒有掌握相關知識,缺少科學有效的引導方法,這對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不利的。而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可以營造良好輕松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完成作業時構建思維導圖,可以加深知識理解,幫助學生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逐步形成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另一方面,運用思維導圖對于教師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除了日常教學外,教師還需要完成教案撰寫、參加培訓、自我反思等工作,這對個人安排時間的能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小學語文教師有70%~80%的概率成為班主任,除了上述內容,還要完成培養班干部、與學生和家長溝通、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主題班會、職稱評審等工作,工作量大,工作難度高。但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沒有科學的方法進行合理規劃,那么便無法完成預期目標。思維導圖的出現,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教師可以將每月、每周需要完成的任務按照時間順序標注出來,可隨時刪減、更改活動內容,也可以有效避免遺忘、混淆時間等情況,幫助教師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務。同時,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借助思維導圖,可以加強反思總結,快速積累教學經驗,提升專業素質。將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復雜信息生成圖形化結構,理解不同信息的邏輯關系,在把握準確方向的前提下進行深入思考,提高認知效率。
四、 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運用思維導圖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最近幾年,高考試卷文字閱讀量增加,這對個人閱讀理解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在小學階段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主題脈絡,迅速提煉出與問題有關的詞句,通過長期練習,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后續學習、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傳統模式下,學習課文的基本流程為“閱讀文章—分析重點詞句—總結中心思想”,這種方法并不能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反而會挫傷學習積極性。在閱讀課文時可以運用思維導圖,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的整體架構,明白作者敘述了一件怎樣的事情,遇到陌生詞組可以尋求教師幫助,然后,帶領學生歸納文章的主題或重點詞匯,完成思維導圖,幫助他們清晰明了地了解信息。
例如,在學習《少年中國說》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文章寫作背景(甲午戰爭、戊戌變法、時局圖),第一句便點明了節選文段的主題“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從智、富、強、獨立、自由、進步等不同方面闡述了少年的責任。第二段圍繞主題向外延展,“紅日初升”“河出伏流”“潛龍騰淵”“乳虎嘯谷”“奇花初胎”“干將發硎”六句運用比喻論證,贊揚了少年中國蓬勃的生命力。第三段則表達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無限贊美之情。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解析,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題,感受文字的魅力。
(二)運用思維導圖提高寫作能力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寫作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提高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性也是教育改革的重點。通過大量的寫作練習,培養學生構建思維導圖的習慣,以寫作主題為中心向外延伸,然后填充不同內容,這種模式下,文章形散意不散,文段之間聯系緊密,層層遞進,幫助學生減少寫作困難,在短時間內完成高質量文章。值得注意的是,確定文章主題是相對簡單的,但進行有條理且涵蓋范圍廣的論述存在一定困難,這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并進行長時間的練習。
例如,以“記憶最深的一件事”為題完成記敘文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的寫作內容,確定文章基調,以“某件事”為中心,從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六方面向外延伸,確定每個方面闡述的具體內容及運用何種寫作技巧。其中,“經過”描寫是本篇文章的主要內容,要花費大量筆墨進行刻畫,可以通過人物描寫,突出文章主旨,從神態、語言、肢體動作進行正面描寫,也可以通過以景襯人、以人襯人等手法進行側面描寫,烘托氣氛,豐滿人物形象。除此之外,還可以加入個人感悟,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通過構建思維導圖,教師幫助學生明晰寫作思路,讓文章內容豐滿充實又不至于脫題、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