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應
摘 要: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能力培養為目的的新型教學模式已取代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成為主流。核心素養在現代的學科教學體系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對于地理而言,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四個部分。而文章則立足于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地理高效教學策略,從六個方面展開了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地理;高效教學
一、 注重課前導學,有效激發學生興趣
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興趣都是教學效率相當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在這樣的情況下,興趣的激發顯得更加重要。課堂導學是課程的開始,在導學環節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整節課教學效率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這顯然是傳統的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的。故在現代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思路,利用游戲、信息技術等多種方法,構建更加有效的導學情境,在一開始就有效激發學生興趣,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環境與區域開發”這一節,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就可以播放《航拍中國第一季》關于新疆的一期。這一紀錄片以俯視的視角展現新疆的地理情境,其一方面能讓學生形象地了解新疆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特點,另一方面也能以優美的音樂和良好的視覺體驗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在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就可以詢問學生:“看了這一視頻,你們對新疆有什么樣的了解呢?”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教師就可以在多媒體屏幕上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出需要學生探究和回答的內容,包括位置、鄰接省份和國家、地形、氣候、農業等。在這一步驟,教師發現學生回答的主動性相比以講授法導學要高。這樣,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導學,教師有效激發了學生興趣,為課上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奠定了基礎。
二、 滲透人地關系,培養人地協調觀念
人地協調觀是地理核心素養的核心,其指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構建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識。在這一素養的培養中,展現各式各樣的人地關系相當重要。其不僅能讓學生認識到協調關系所能產生的好處,還能讓學生了解到不協調關系造成的嚴重后果。當然,人地關系本來就是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對于人地關系的闡述也有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地理。初中地理的教學以區域地理為主,而這也就需要教師充分結合各個區域實際情況,滲透人地關系的教學,以有效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念。
例如在“農業”這一節,在種植業分布、畜牧業分布等基本知識教學完成后,教師就可以以實際的案例講解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人地關系。在協調的人地關系方面,教師可以以南方“桑基魚塘”這一形式為例,讓學生探究其運行方式以及內在的生態學原理。而在不協調的人地關系方面,教師則可以構建前些年青海湖過度捕魚的情境,讓學生回答其造成的影響,并讓學生回答青海湖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具體措施,保護青海湖的湟魚資源。這樣,通過不同人地關系的滲透,教師讓學生有效地了解了和諧人地關系構建的重要性和具體方法,這對于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念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 開展微專題教學,培養學生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的基本認知方法,其指的是人們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的能力。但無論是高中還是初中,對于理論地理的教學都是以模塊為主要單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各個地理要素的認識也是模塊化的,難以有機聯系起來的。相比高中教學理論內容較多,初中地理更加重視區域地理的教學,而要培養學生綜合思維,教師就需要將其與區域地理結合起來。微專題是以單一知識點進行探究的一種教學方法,有“切入小,深度大”的特點,對于學生全面地了解一個區域,更加深入地掌握各個地理要素間的聯系有著重要的作用。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開展微專題教學,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例如在“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與居民生活”這一節,在基本知識教學之后,教師即可以開展“降水量與黃土高原環境改善之間的關系”這一微專題教學。當然,由于這一微專題難度較高,教師需要進行充分引導,讓學生從固土的措施和降水對種植植物的影響方面進行探究。通過微專題的教學,教師以黃土高原構建情境,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氣候、植被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這對輔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架構,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有著相當巨大的作用。
四、 重視區域地理,培養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性是地理的本質特性,對區域的研究是地理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一大特色。區域認知是地理學的基本認知方法,它指的是學生以區域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并進行探究的思路和習慣。區域地理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為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利用區域比較、區域綜合分析等方法,以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區域,從區域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例如在“中國的地域差異”這一章,教師就可以將四個區域結合起來進行對比教學。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構建綜合性的表格,其中,橫向的內容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四個區域。縱向展現的內容為各個地理要素的部分,包括氣候、地形地貌、農業、工業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逐一探究并回答,將這一表格填寫完整。如在人口方面,學生即可以從密度方面對四個區域人口進行比較,得出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密度高,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密度低的狀況。這樣,通過區域比較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全面認識了中國的四大地理區域,有效培養了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五、 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地理實踐能力
作為以地球表面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地理與生活實踐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而地理實踐能力也成了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培養學生在地理實踐活動中的實踐能力成為每位一線地理教師都需要考慮的事情。“紙上得來終覺淺”,而在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方面,沒有任何方法比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本身更加有效。且相比高中、初中教學任務相對較輕,學生也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地理實踐活動。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結合課本上講解的知識點,積極開展地理實踐活動,以有效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這一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