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紫婷
【摘要】根據《課程標準》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要求、教材編排特點,可得出計算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根據一線教學普遍情況:計算學習較為枯燥,不利于學生深度學習。本文以《除法估算》教學為例,探索如何激發學生估算學習的興趣,從而進一步總結計算教學策略。
【關鍵詞】計算學習;激發興趣;除法估算
根據《課程標準》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要求以及教材編排的特點,小學數學學習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四大板塊。從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數學素養培養目標可得出:數與代數因其對于培養學生數感、推理、細心、心理素質等數學素養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而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占比重較高。同時由于傳統計算教學容易陷入眾題堆積等現象。學生容易感覺枯燥,陷入機械性做題,不會變通,做多錯多,進而打擊學生的自信心,陷入惡性循環。為有效探索計算教學的策略,本文以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中“除法估算”為例,通過理論與案例結合分析,為計算教學提供實施方法和策略。
學生在前期計算訓練過程中,已形成一定數感;同時已有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經驗。但由于以前學習的估算方法都是把數先看成整百數或整百整十數,學生容易形成思維慣性,因此,本節課設計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更靈活的估算方法,突破“估算就是把數據估成與它相近的整百、整十數”思維定式的難點,為后一課時根據實際選擇恰當的估算方法解決問題打下基礎。本節課采取的教學策略如下:
一、小組比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組合作是增進學生課堂互動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小組成員的分配符合“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情況下,整體中的每個學生都作為小組中的一份子參與到學習探究活動中,都是被關注的對象,每個學生都去參與小組活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班內學生分為6個小組,課前對學生說明本節課的比拼模式。以小組為單位整體進行課堂表現綜合評價:對每個小組課堂聽講情況、討論情況、匯報情況等進行記錄和激勵,課堂結束時對小組比拼結果進行公布并給予進一步獎勵,有效激發生生互動,包括相互交流,認真聆聽等。
二、復習導入,喚醒學生知識儲備
復習是對已學知識進行再現的一種學習方式,復習導入是除卻情境導入以外被任課教師運用最多的教學手段之一。具體來講:復習導入是以舊知識為橋梁,通過舊知再現,充分激活學生的知識框架存儲的運用,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連接點”。既符合由已知到未知的認知規律,也能幫助學生緩解課堂焦慮,樹立自信心,為新知識的學習建立良好的心理環境。學生已有多位數乘一位數(三年級上冊)的估算經驗,由于距離本節課時間都比較“久遠”,學生對于涉及到的估算方法和具體策略會有遺忘。因此,本節課以復習為導入環節。課堂伊始,出示以下估算題:“36×7≈”、“824×5≈”,“29÷3≈”、“245÷5≈”學生獨立完成后,并總結:把多位數估成與它相近的整百數或整百整十數,充分喚醒學生關于估算方法的知識儲備。
三、創設“矛盾”,激活學生認知沖突
人類容易對信息量大的事物,以及與自己認知有沖突的問題產生興趣。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后,學生容易對接下來的估算題目采用相同的方法,形成思維慣式。因此,馬上創設“矛盾”題目:“26÷7≈”大部分學生接收到題目后,第一反應是把26估成30,但馬上就發現繼續計算會出現問題,30除以7還是不能整除。巡堂時候發現個別學生會直接把余數寫到答案處,個別學生會先計算出精確答案,再把精確答案進行估算。這時候教師及時在黑板上提出巡堂時候的發現,并追問:我們把被除數看成相近的整百數、整百整十數,是為了能整除除數,方便進行計算,但現在發現:看成相近的整百數、整百整十數不能整除除數,我們還有什么好方法?這時候,部分學生會得到靈感:以前估成整十整百是為了整除,現在估成整十整百都不能整除,那就估成一個可以整除的數。進而紛紛有學生提議:“把26估成28”、“把26估成21”。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想乘法口訣,幾乘7接近26,商就是幾。最后比較:把26估成28或21都能整除,哪一種估法更好,得出“幾乘7最接近26,商就是幾”。通過創設解題思路上的“矛盾”,激發學生認知沖突,進而激發學生探索欲望,進而得出更恰當的估算方法,幫助學生在思想情感上認同新估算方法。
四、互教互評,引發學生分享欲望
在生活中,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把一個知識教會別人,別人在收獲新知的同時,對自己的付出表示感謝。這時候,我們也會感到很快樂。學生都希望獲得周圍人對自己的尊重,向往師長對自己的肯定和贊揚。獲得新方法后,學生正處于“獲得滿足感”時期,此時,設計梯度估算題目,對新知進行及時鞏固。下面算式結果比較接近幾十?“78÷4≈”、“98÷9≈”、“590÷9≈”設置成闖關游戲,有效激發學生的挑戰心理。評講的方式將由學生“互教互評”進行:會的學生當“小老師”,分享自己的答題過程,其他學生當“小評委”,對“小老師”的講解給予評價。“小老師”既能在教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小評委”也能在傾聽的過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對“小老師”的表現給予評價。對于“98÷9≈”,個別學生會把98估成99,答案是11,對于有不同意見的學生,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想法,并邀請其他學生對其答案進行評價,及時反饋學情。對于“590÷9≈”的處理,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小組交流,并在全班匯報,繼而得出:想幾十乘9最接近590,商就是幾十。學生最懂學生的語言,學生之間相互教學,相互評價,有效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培養學生的評價意識。
五、多彩練習,幫助學生融會貫通
游戲的趣味性就在于畫面以動態形式呈現,闖關形式多樣,能激發游戲者自發不斷探索闖關時遇到的難題。習題的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參與欲,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主動思考、討論、探索,從而走向創新。估算意識和策略的培養離不開實際問題情境,為避免題型單一,接下來設計跟估算有關的解決問題。由易到難,梯度遞進,設計題目中的提示詞:“答案大約是幾十?”、“答案大約是幾?”引導學生采用“想乘算除”的估算方法。另外,對分享答案的學生選取采用隨機抽簽的模式,增加反饋環節的刺激性和隨機性,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
六、課后評價,促進學生精益求精
學生進行自評、他評;最后教師補充評價,促使學生對自己有評價,對他人有評價,利于學生正確充分地認識自己,獲得別人肯定會感到自豪,在意見中也能汲取營養,每個學生都能在此過程中進步。課堂結束前,組織學生分享本節課收獲的知識,并設計評價環節:自評,小組評,對積極發言,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通過課后多維度評價,培養學生建立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意識,為改進自己的行為習慣和學習方法提供依據。
本節課通過運用小組比拼、復習引入、創設“矛盾”、互教互評、多彩練習、課后評價等多個維度協同實施。充分激發學生探索估算方法、解決估算問題的興趣,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達成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學效果良好。在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手段基礎上,其它課例可按照實際增加情境、動手、繪本、故事等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楊文.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4.
[2]陳玖玲.小學數學課堂導入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6.
[3]金花.試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J].小學數學研究,2013,2.
[4]王明禮.創造快樂數學課堂[J].教學與管理,2007,7:63-65.
[5]安良遠.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趣味性和開放性探究[J].教研前沿,2011,2:36.
[6]徐妍.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