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是感知、思考、想象、記憶等多種心理因素組成的復雜心理活動,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十分重要。文章作者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對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做出相關研究,希望能夠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提供有益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重要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9-0057-02
引言
教育部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著重挖掘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促使學生的閱讀素養得到提高”。而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閱讀能力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首先,閱讀能力培養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依據新課程標準,小學語文素養包括學生的審美體驗、文化品位、思想情感等,但無論是何種素養,都建立于對語言文字的轉化之上。從這一角度分析,若是想要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則閱讀是最基礎的途徑之一。其次,閱讀能力培養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習能力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主要是指學生學習技巧、方法的掌握,如學習的專注力、思維的發展性等都是學生學習能力的表現。很顯然,閱讀是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閱讀是搜集、獲取、處理信息的過程,通過閱讀,學生可快速掌握高效學習的方法[1]。最后,閱讀能力培養可為學生個人成長奠定基礎。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對于學生而言,閱讀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還是一種生活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為學生日后的工作、學習奠基。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認識到自身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一群身心還不成熟的小學生。他們的自控能力比較差,并不了解學習的意義,對于語文閱讀學習完全是憑借一時的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可行的方法促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激發。而情境是可以對個體行為產生影響的特殊環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若是能夠以情境為中介,則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夠得到很好的激發,下面筆者將提出兩種情境創設方法。
第一,創設實體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實物為情境創設中介,通過學生對實物的觀察,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感悟和理解。如在學習《琥珀》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在學生閱讀文章前,在課堂中為學生展示一塊含有生物的琥珀,以此為學生創設實體情境,讓學生對琥珀外觀進行觀察,促使學生對琥珀這種神奇的事物產生興趣,從而為接下來的閱讀學習奠定基礎,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理解文章內容[2]。
第二,創設影像情境。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出現在小學語文課堂。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現代設備為學生創設立體直觀的影像情境,這也可以促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很好的激發。以《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水墨動畫,這樣的影像情境創設一定可以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學生會在興趣的指引下,更加高效地閱讀文章,而這就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培養習慣,奠定良好閱讀學習基礎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教育的本質就是良好習慣的培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也是如此。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否提升,取決于個人的閱讀習慣是否養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快速進步。結合過往的執教經驗,筆者認為以下習慣的養成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升是很有幫助的。首先,要培養學生勤于動筆的習慣。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動腦、動筆相結合的習慣,如在閱讀過程中遇見無法理解的生字詞,要及時動筆標注,而在閱讀結束后,可以嘗試撰寫一些閱讀心得,這樣的閱讀習慣可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閱讀,促使學生對閱讀文本有更加深入的認知和理解[3]。其次,要養成不斷反思的習慣。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可以看出,讀書不可以不疑、不思,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不斷地對文章做出反思,這可以使學生深入文本之中,并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獲得深入的閱讀體會。最后,要養成正確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小學生年齡較小,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因此,教師不要直接告知學生答案,而應該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查閱工具書的習慣,從而自主解決這些閱讀問題,培養學生這樣的閱讀習慣對其自主閱讀能力提升是有很大幫助的。
(三)傳授方法,掌握高效閱讀技巧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閱讀方法,是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重要體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想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教師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是不行的,只有將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學生才能夠學會自主構建知識、實現閱讀能力發展。學生要掌握“讀”的技巧和方法,“讀”是語文閱讀學習的基礎。常見的讀的方式包括朗讀和默讀兩種,兩種“讀”的方式在訓練上各有差異。第一,朗讀以提高準確率為首要條件,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對學生讀錯的地方進行糾正,如讀音出錯,以免學生養成錯誤的發音習慣。對此,在方法訓練上,教師可以采用齊讀、泛讀、領讀、分角色朗讀等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讀的機會,從而鍛煉學生朗讀能力[4]。第二,默讀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閱讀方法。教師在指導學生默讀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同時要注意默讀的速度,要結合具體的內容選擇不同的默讀方式,如泛讀、精讀、速讀、瀏覽等,同時在默讀的過程中,還要做到邊讀書、邊思考,以此不斷地提高學生讀的水平,這也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
(四)開展課外閱讀活動,開闊閱讀視野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但閱讀學習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課外的閱讀空間更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以此不斷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如在過往的執教生涯中,筆者就曾組織班級學生,開展過以下課外閱讀活動。一是流動圖書站活動。活動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以將自己的書籍帶到學校中,并將書籍投送到流動圖書站中。這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倡導交流與分享,可以彌補圖書不足的問題,使學生的閱讀視野不斷開闊,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進步。二是圖書沙龍活動。該活動主要是指專門抽出某一特定時間將學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對最近閱讀的圖書進行分享交流,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閱讀觀點辯論,大家暢所欲言,在這種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學生可以獲得很多的閱讀體會。三是圖書海報活動。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為自己喜歡的圖書繪制一款海報,海報要突出文章主要內容。然后,教師對學生繪制的圖書海報在班級之中進行評比。這樣的閱讀活動新穎有趣,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讓學生被豐富的海報內容所吸引,從而閱讀更多的課外書籍。類似于這樣的課外閱讀活動還有很多,在今后的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新,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增添動力。
(五)注重閱讀體驗,提升閱讀質量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有“量”的積累,還要有“質”的提高。其中,“量”主要指的是學生閱讀書籍的數量,而“質”主要是指學生會讀,能讀懂兩者缺一不可,只有保障學生閱讀的“量”與“質”,才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而這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首先,教師所選擇的讀物,一定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如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教師應為其選擇通俗易懂的讀物,如《小王子》《格林童話》等,而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教師可以適當提升閱讀難度,為其提供《伊索寓言》《成語故事》等讀物。其次,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同的學生先天條件不同、家庭成長環境不同,因此,他們對閱讀文章的認識和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想確保學生的閱讀能力都得到發展,教師就要公正、客觀地看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有針對性開展閱讀教學,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讓學生從閱讀學習中獲得成就感,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最后,采用探究式的閱讀方法。教師要關注學生閱讀知識的構建,在更為開放的學習環境下,發展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有“量”有“質”的,可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
結語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激發興趣、培養習慣、傳授方法、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注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等方面出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基。
[參考文獻]
[1]王克棟.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263.
[2]關月瑩.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8):258.
[3]曹立峰.論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7):246.
[4]林 寧.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探究[J].才智,2020(17):187.
作者簡介:張曉燕(1981— ),女,甘肅臨洮人,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