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娟 張家龍
摘? 要:課堂教學是中小學學生獲取知識、提升素養的主要渠道。課程改革推行至今,仍有部分中小學存在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中小學教師可以從更新教學觀念、激發學習興趣、創新教學方法、反思教學行為四個方面著手,努力提高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影響因素;提高策略
高效、有序的課堂教學是學生有效獲取知識的前提。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帶來了新理念、新方法,但是仍有一些中小學存在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使課堂這一主陣地不能發揮它的最大作用。因此,提高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十分重要。下面,筆者就目前影響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發揮的因素進行具體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影響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的因素
1. 教師教學觀念落后
隨著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要求教師要轉變陳舊、落后的教學觀念,樹立新型的教學觀。但是,中小學仍然有部分教師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在教學中,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宰,時時樹立師道尊嚴,顯示教師的權威,不能與學生平等相處,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2. 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如今的中小學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講得神采飛揚,學生卻無精打采,聽得昏昏欲睡,師生互動交流少,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很明顯,在這種情形下,教師的授課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大部分時間教師做的是無用功。正因為學生缺乏興趣,課堂上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差,為了讓學生掌握授課重、難點,教師只能反復重復知識點,導致時間分配不均,教學效率低。
3. 教師教學方法落后
課程改革倡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授課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但是,目前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盡如人意,形式單一,教學方法落后,“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仍然存在,這種教學方法存在著嚴重的弊端,教師無法得知學生的聽課效果,也不能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長此以往,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提高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 更新教學觀念
首先,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領會其精神實質,轉變教學觀念,大膽創新,運用新型教學模式。其次,教師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走下講臺、彎下身子,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融入學生,與學生合作互動。這樣既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又能及時了解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查漏補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后,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梯度、有層次,能面向每名學生。對于容易回答的問題,可以讓學困生回答,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對于有難度的問題,可以讓優等生回答,讓他們“跳一跳,摘到果子”,培養他們攻堅克難的品質。這樣會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收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 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要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通過多種手段,采取多種措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一直保持興奮的狀態。還可以通過講笑話、講故事,調節課堂氛圍,緩解學習壓力,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始終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 創新教學方法
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這也是提高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之一。例如,在授課時,遇到相對簡單的問題,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留給學生更多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究來獲取知識。而遇到有難度的問題,可以采用合作學習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在交流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生生互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最終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另外,教師還可以進行生活化教學,聯系學生實際,結合教材內容,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進行生活化教學。讓學生明白,原來所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如此緊密,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 反思教學行為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課后總結本節課的得與失,以及以后教學中應該努力的方向等。善于反思的教師可能會成長為一位優秀的教師,但是不反思的教師一定不會成為優秀的教師,由此可見課后反思的重要性。中小學教師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將課堂教學的得失用隨筆的形式記錄下來,經過長期的積累,就可以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影響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中小學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努力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逐漸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反思教學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辜偉節. 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突出有效性的思考[J]. 江蘇教育,2001(16).
[2]吳春燕. 提高中小學課堂管理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 文教資料,2009(10).
[3]方丹逸. 提高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