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蘭
【摘 要】 近些年來,情境教學法被教師應用的頻率愈來愈高,由此可見該方法對學生的進步與成長是有積極影響的。基于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一員,要主動對情境教學法做了解,從而將此法與數學教學相融合,以求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情感,達到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情境教學法? 問題情境? 直觀情境? 生活情境
時代的發展在不斷更新著教師的教學思想,而教師教學思想的變化體現在當下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當中。基于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讓自身的教學思想和方法與時代的發展相契合,從而以情境教學法推動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綻放出精彩的小學數學課堂。下面,本人將結合自身從事小學數學教師這份職業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情境教學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應用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在新時期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問題情境已經不再是過往的題海戰術,而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積極性的合理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基于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應用問題情境授課,點燃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一門以解決問題為主的學科,以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達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比如,以引導學生學習《展開與折疊》這一節為例,首先,我對學生提問道:“大家都見過包裝盒吧?大多是什么形狀的呢?你們有什么好的辦法能讓家里的包裝盒盡量少占地方嗎?”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了探究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將學生的思維充分活躍了起來;然后,我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規律,出示了正方體和長方體包裝盒,通過帶領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幫助其了解了正方體和長方體展開圖的特點,使學生明確了展開圖中的各個長方形對應的是長方體中的哪個面;最后,我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做了系統的整理,組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應用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從而在想象、操作的活動中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且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切實達到了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應用直觀情境,增強學生學習自信
眾所周知,多媒體技術在新時期的教育環境中已經廣泛存在于課堂之上,而其可以創設直觀情境的功能也是人所共知。基于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懂得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媒介作用,應用直觀情境來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幫助學生高效獲取數學知識與技能,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實現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目標。
比如,以引導學生學習《比較圖形的面積》這一節為例,首先,我借助多媒體技術帶領學生走進了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從而引入了教學目標;然后,我以多媒體技術出示了教材中的主題圖,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數學知識儲備思考哪些圖形的面積相等,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比較方法;之后,我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的交流成果進行有針對性地反饋,使學生在直觀情境下體驗到了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最后,我助力學生整理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以多媒體技術這一教育資源應用直觀情境情境授課,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信,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從而令充滿興趣的學生高效獲取了本節數學知識與技能,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順利實現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應用生活情境,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具有緊密聯系的關系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深入到了廣大教師的心中。因此,身為小學數學教師的一員,可應用生活情境展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從而體現數學學科的學習價值,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動性,通過恰當的點撥達到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綻放小學數學精彩課堂的目的。
比如,以引導學生學習《誰先走》這一節為例,首先,我將課題做了板書,為學生講述了“確定誰先走”的游戲規則,讓學生探討游戲的公平性,從而引出了學習目標;然后,我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儲備,搶答說出確定誰先走的方法,于是學生說出了投硬幣、轉轉盤、投骰子、摸球等方法,進而一一幫助學生驗證了其所提方法的公平性,讓學生感受到了游戲的可能性,提高了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經驗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最后,我引導學生歸納了學習內容,組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應用生活情境,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使學生以強烈的學習情感參與了獲取數學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從而以合理的引導方式取得了小學數學課堂的精彩綻放。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有重視學生進步與發展的思想,拿出高度尊重學生的教育理念的創新更多如應用問題情境、直觀情境、生活情境等優質的教學方法,以求所取得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益在理想范圍內。
參考文獻
[1] 周春華.身臨其“境”,共同參與,快樂成長——談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妙用[J].教育觀察,2019,8(14):117-118.
[2] 李繼芬.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實踐研究[J].現代交際,2016(24):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