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龍 高云鵬 曾俊慧
【摘 要】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移動終端設備的廣泛普及,信息獲取渠道呈多元化、便捷化的趨勢,對教育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本文以高校蛙泳課程為切入點,探索其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實施路徑,并提出相應觀點和建議,以期為高校蛙泳課程乃至高校體育相關學科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高校蛙泳課程? 混合式教學? 教學改革
一、目的及意義
混合式教學是指將網絡在線學習與傳統的師生面對面教學有機結合的學習模式,以學習者為中心,基于一定的教學目標,把傳統的面對面課堂教學與現代的網絡學習有機地融合,實現學習目標最優化的教學模式。當前,在高校蛙泳課程教學當中,由于教學條件的局限性和教學場地的特殊性,傳統的蛙泳教學方法已經難以滿足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迫切需求,特別是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更為凸顯。如何采取更有效、更便捷的方法提升學習質效,是當前高校蛙泳課程教學改革亟需解決的問題。混合式教學模式把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高校蛙泳課程教學改革,不但可以打破常規蛙泳課程教學中時間、空間的限制,極大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更是提升當前高等院校蛙泳課程授課質效的關鍵路徑。
二、實施路徑
(一)提升教師執教能力
進行高校蛙泳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要重點提升教師的執教能力。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同時也要具備駕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能力。首先,建議高校結合專家講座,定期開展有關教學方法、設備使用、教學軟件操作等方面的常態化培訓,從研修培訓方面入手,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理論素養進行提升;其次,建議高校鼓勵相關教學比賽的舉辦,以賽促學、以賽促培,從調動積極性入手,提升教師實際教學能力;最后,優化教學考評機制,將有關混合式教學的指標進行細化、量化,結合學生評價,對教師授課質量進行評估,建立獎勵措施,從評價體制方面入手,對教師進行激勵。
(二)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線上教學資源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國線上教學資源十分豐富,如中國大學MOOC、微課、超星學習平臺等。以微課為例,其線上教學資源可以使學生更好進行課前知識的預習,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的質效。微課還可借助微信公眾號建立微課資源平臺,以菜單鏈接或定時發送兩種方式發布微課,隨時隨地滿足輔助教學的需求。在蛙泳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梳理好相關線上教學資源并發放給學生,學生通過課前學習,將問題反饋給教師,教師在課上進行集中答疑,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效。
(三)自媒體平臺的使用
當前,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覆蓋面極為廣泛,對自媒體平臺的合理使用可以使其轉化為輔助教學的重要工具。蛙泳課程教學中自媒體平臺的使用主要體現在課前。例如,教師以布置課前作業的方式,讓學生觀看自媒體平臺中的蛙泳教學視頻進行預習,或者通過不同教學視頻之間的對比,讓學生找出其中的不同之處,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四)多渠道進行師生交互
師生交互是混合式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質效的關鍵部分。師生交互的途徑可以多元化、多渠道化,教師合理利用QQ、微信等社交軟件進行師生交互,能夠更為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鞏固其學習成果。例如,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問卷星”等軟件開展調研,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時對學生的疑問進行梳理,確保授課時對癥下藥;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后可以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的方式,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例如,學生可以錄制蛙泳練習視頻,課后上傳到師生互動平臺,經學生討論、教師答疑,改進、提高蛙泳技術,促進學生對蛙泳理論知識的吸收、掌握,進一步完善課后教育階段。
(五)優化考評機制
高校蛙泳課程考核中,注重蛙泳技能提升的同時,也應注重理論知識、學習態度等要素的培養和考量,建議在蛙泳課程考核中,適當優化考評機制,豐富形成性考核的構成要素和構成比例。根據在線學習與線下表現,建立多層次、多元化、動態、開放性的考試及其評價體系,結合多種形式,注重過程考核,以對學生能力進行全面而科學的檢驗[4]。比如,將課后線上討論活躍度、觀看線上資源時長、次數等要素納入形成性考核中,這樣一方面可以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更為全面的評估,另一方面,將線上教學要素納入形成性考核中,也會間接激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積極性。
三、結語
進行高校蛙泳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不僅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能力和水平,還需要資源、設備、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撐。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育人,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還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質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從教學方法入手,旨為高校蛙泳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提供方法和思路,具體結合混合式教學的蛙泳課堂設計還需進一步完善,以達到提升高校蛙泳課程教學質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孫曼麗.國外大學混合學習教學模式述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153-160.
[2] 何克抗,從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下)[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3] 楊芬紅.微信支持下理實一體化課程混合式教學實證研究—《以高級辦公自動化》課程為例.中國教育信息化[J].2016(6):50-53.
[4] 蔣國璋.高校機械類專業課程考試改革與考核評價體系研究[J].大學教育,2016(5):138-140.
作者簡介:
程龍(1990.11—),男,漢族,山東臨沂人,碩士,陸軍特種作戰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特種水域技能教學與訓練
高云鵬(1982.10—),女,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陸軍特種作戰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特種水域技能教學與訓練
曾俊慧(1985.05—),男,漢族,福建明溪人,本科,陸軍特種作戰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特種作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