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瑋
摘 要:對城鄉接合部這樣的特殊地區的小學中年級學生進行分析十分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成長特點,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工作重點,讓學生在持續的學習過程中獲得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原則,我們城鄉接合部的一線教師在宏觀的教育大體制、大改革思潮下,應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本文分析了城鄉接合部小學中年級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激發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鄉接合部;中年級學生;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4-0084-02
引 言
中國社會日新月異,在高速發展下出現了城鄉接合部這種社會發展特定時期的特殊地區,而城鄉接合部的小學中年級學生往往帶著這特殊地域的“印記”。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原則,城鄉接合部的一線教師應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一、認識學生的特點
(一)城鄉接合部“印記”
城鄉接合部地區的部分家長容易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視,部分學生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對音樂學習不太重視;還有中途轉入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并且大多轉自偏遠農村,不同的學習環境,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教育要求,形成了基礎差異較大的學生群體;這些學生既有小學生的淳樸和對知識的渴望、對音樂的內在喜愛,又有與年齡不符的帶著家長灌輸的成人世俗的行為習慣、思想偏差等。
(二)小學中年級學生的特點
他們中的部分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喜愛流行音樂,追求時尚與創新。而在信息技術影響下,他們又喜歡接觸各種新鮮事物。此時的他們,本身也是一個資源庫,擁有著知識資源和學習動力資源。同時,他們的思想和實際能力之間的矛盾也是比較大的,他們既覺得自己已經是大人了,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但又沒有足夠的音樂素養做支撐,于是在紛紜的流行作品中,對事物既有盲從又有獨鐘,卻往往缺乏正確的指導。
二、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策略
一線教師要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標,認識到每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堅持以生為本,任何課程的開展都要以學生的學情為依據。同時,教師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有針對性的調整。采取具體的措施時,教師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差異,學會轉變思想,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協調者”,讓教學從“灌輸式”轉向“對話式”[1]。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嘗試采用以下四個策略來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一)堅持常規訓練
針對“城鄉接合部印記”特點,教師雖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也不能完全放手。所以,筆者提議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制訂規范,讓學生參與管理,接受自我教育。同時,教師應規范課堂常規管理,讓每節課都有一定的儀式感,在提高學生專注度的同時,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強化訓練。
在這方面,教師不能操之過急,要謹慎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要以“核心問題”為引導,組織學生展開積極討論,讓學生成為規則的制訂者、參與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里,教師應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三分教育和七分等待,不僅需要循序漸進,及時反饋,不斷鞏固訓練成果,還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同時,在執行時,教師更要堅持不懈,培養學生的相應品質。
(二)采用分層教學
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因素,教師應分層設定學生的學習內容、目標,并分層開展活動和進行評價,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儲備、經驗和個性特點,設計好更高層次的課堂教學方案。例如,教師根據學生的現有音樂基礎預設任務單,將學習難點作為項目學習的任務,可以師生合作或小組合作的形式,制定合作規則、學習目標,形成合作契約,引導學生在學習之前進行聲音的探索與嘗試,并將枯燥的練習過程趣味化,從而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
1.分層開展活動
城鄉接合部的部分學生缺少表現的機會和勇氣,更缺少創造性的表現力,因此,分層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比較普及的資源來豐富學生的音樂表現。例如,在教學民歌時,由于班內有中途轉入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在課堂展示自己家長的民歌,這既豐富了音樂教學內容,又能讓這些學生更快地融入班級中。
2.分層進行評價
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評價和自我評價能力,教師要適當給予學生點評的機會,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在把這個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的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評價的著力點,如評價語言不僅要具有激勵性,還要有導向性,能指明改進的方向。教師還要分層進行評價,首先可以讓學生相互評價,學會用積極的態度接納別人的觀點,然后給予學生適當點撥,既要放手讓學生去做、去說,又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或者無法達成共識時,幫助學生梳理,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
(三)建立“學習共同體”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共同體”,讓他們在小組中討論、思考、合作,以學習共同體的方式發表探究結果,讓學生之間互相合作,互相幫助。這樣的課堂比較“熱鬧”,而目前大多數觀點認為,音樂課堂不要一味地追求“動”,也要追求“靜”。筆者深以為然,但在實際教學中,一線音樂教師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注意“動”與“靜”之間的協調。音樂課堂上,學生必須用心傾聽,但音樂本身是外顯性的,在學生“用心傾聽”的基礎上,教師還要用“熱鬧的活動形式”來幫助學生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自己的思考和體會表現出來。所以,教師可以適度地用適合學生的方式開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