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地處山區,教學觀念比較落后,學生的閱讀面普遍很窄。要想在有限的條件下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將課堂和課外的讀寫結合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文章從讀寫結合多方位和多角度指導,探究課內指導的即時讀寫結合與課外浸潤的讀寫結合的方法,以提高學生語文讀寫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山區中學;讀寫結合;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5-0085-02
引言
現在的考試模式,展現的是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能力,考核的是學生學語文的過程。這就導致語文課無論怎么改,都擺脫不了分解文本、以題代讀的桎梏。在這個情況下,如何進行讀寫結合的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一直是困擾筆者的問題。
在筆者看來,讀寫結合是多方位和多角度的,既有在課內指導下顯性的、即時的讀寫結合;又有在課外浸潤中隱性的、長效的讀寫結合。課內與課外相互作用,結合得當,才能使學生語文讀寫能力螺旋上升。杜甫有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要我們找到兩者的結合點,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應考的閱讀、寫作能力。
一、利用教材,模仿借鑒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這里的“例子”大致有三層含義:第一層,是指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媒介和載體,因此,對于語文教材,我們既不能照本宣科,又不能隨意地調換或棄置;第二層,是指將語文教材作為學生學習閱讀分析的例子,如怎樣識記生字新詞?怎樣理解詞義,分析句子的深刻含義?如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色?如何鑒賞和評判文章的優劣?促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轉變,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理解力、概括力、想象力、推理力、鑒賞力逐步得到提高;第三層,是將一些文質兼美的經典性作品、或在某一方面頗有特色的文章,作為學生習作的范文、模仿的例子。如它是如何遣詞造句與謀篇布局的,是如何選擇材料和構思立意的?是通過什么樣的表達方式、寫作技巧將作者的情懷和思想觀點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的?作者是怎樣觀察社會、觀察自然、認識人生,深刻地反映人生哲理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模仿借鑒。如要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時,教師可以分析教材中的例子:譬如課文《林黛玉進賈府》中的王熙鳳,假如只實描其形:“一雙丹鳳眼,兩彎柳葉眉,身量苗條,體態風騷,粉面含春”,那她充其量不過是作者筆下眾美人中的一員,平淡無奇。而作者卻巧妙地在“眼”前加“三角”,眉上加“吊梢”,“面”里含“威不露”來顯其“神”,使她的刁鉆狡黠、陷上欺下的性格躍然紙上,使之變成一個活生生的富有個性的“真”人,正因如此,在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長廊里,才爭得“她”的一席之地。如此分析之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把握人物的特征。為了讓學生感受“近距離”的直接模仿,教師可以設計讓學生寫任課教師的任務。學生通過直接觀察和平時了解,輔之文本例子,取得實效。以下為學生習作。
她,有著柔絲般的眉睫,眼神如柔美的月光一樣歡樂。一張櫻桃小嘴能說會道,笑起來,嘴角便顯出兩個可愛而俏皮的小酒窩。一束烏黑亮麗的秀發濃密柔潤地披在背上,宛如清幽山洞中傾瀉下來的一掛瀑布。每當上課時,那一對黑黑的瞳仁總閃出智慧的火花和歡快的光芒……她,就是我們美麗而可親的英語老師——××老師。
這是一種以課文為范本的以讀帶寫的訓練。這種訓練方式讓學生在模仿中仔細揣摩。所以教學中,筆者會指導學生反復品味課本中的重點篇章,背誦精彩的語段,以便廣積博蓄,厚積薄發。
二、課外閱讀,按時定量
課內的讀寫結合,教師可以課文為依托,采用模仿借鑒的方法。課外的讀寫結合又該如何進行呢?筆者主要是從以下三方面來做的。
第一,有目的地訓練。設計明確、集中、簡約、有效的訓練目標。本堂課的讀寫訓練究竟要達到什么目的,教師要非常清晰,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課一得。
第二,有層次地訓練。在教學中,注意訓練的梯度,循序漸進,步步深入。
第三,有側重地訓練。讀寫的訓練應根據教材特點、單元訓練重點有側重有序地展開。要把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在一起,這樣,既鞏固了學習內容,又訓練了思維和概括能力。
例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筆者布置學生閱讀《紅樓夢》,閱讀之后,要求學生就文章內容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并整合成文。
以下為學生習作節選。
合掌芷蘭,未開已落
1802班羅××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林黛玉《葬花吟》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白云蒼狗,滄海桑田,轉眼之間,便已蒼黃翻覆。桃花已經落盡,天空中,閃爍著飄飛的柳絮。黛玉,你若合掌芷蘭,未開已落。你用落花在骨子里植下一片凈土,讓卑微的生命變得純凈肅然和曠世。
落日,與天空做盛大的告別,染紅了西山。瀟湘館里,你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如弱柳扶風,碧紗櫥下,安然靜好。一方斜陽鋪成詩箋,把水中那棵被風搖動的柳樹,想象成你寫詩的模樣。筆尖的流轉,風中徘徊的情愫,是否與寶玉在樓臺軒榭中邂逅?
……
從學生習作節選部分看,羅同學不僅熟讀了《紅樓夢》這部小說,而且對文章情節、內容和人物情感有著充分的積累和理解,為寫作儲備了足夠的素材。正因如此,他才寫出如此和諧的美文。
三、多方積累,厚積薄發
語文教材不僅包含著文史哲知識,而且還蘊含著大量數理知識、天文地理知識和生物、科普知識。如果學生缺乏這些知識,就很難把人、事、物、景、理寫具體,將道理講深刻,也就難以感染人、吸引人。因此,在閱讀教學中,筆者有意識、有計劃地指導學生積累有關知識。
一篇好的文章浸潤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著作者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感受與體驗、認識與看法。而這種獨特的體驗與感受,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上長出來的,而是作者豐富的生活閱歷、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和優良的思維品質綜合起作用的結果。如《背影》,所記敘的是生活中的小事,卻流淌著作者濃濃的真情,情感非常細膩,讀來感人;《故都的秋》則是睹物思情,一棟棟建筑,一個個景物蘊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結和愛國情懷;又如《石縫間的生命》,如果作者沒有超強的觀察力,沒有獨特的體驗與感受,就無法寫出對生命這樣深刻認識的文章。學生因為年齡與生活閱歷所限,習作無法達到這樣的思想高度。而有意識地閱讀正是提升學生思想高度的有效途徑。
四、咬文嚼字,自我優化
文章是實際生活中事和物、情與理的反映,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時“咬文嚼字”,扣住重點字、詞、句和重點段落,反復地閱讀,聯系生活實際去體會,從而啟發和提高學生觀察生活、分析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能力。
如在講《孔雀東南飛》中的“賦”的運用時,筆者通過討論和聯系實際生活的例子讓學生了解其作用,并根據具體的詞語或句子來分析,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寫法。
下面是兩則學生習作,描述的都是七夕月下獨處的情景。
學生A:七夕,牛郎織女相會之時。我獨自一人坐在榕樹下,細數著滿天的星斗,默念著家中每位親人的名字,真想念他們啊!
學生B:七夕之夜,靜坐一隅,柔軟醉人的風,使心思如孩童般單純天真,仰望長天,只見:滿天的星星在約會,天空是綴滿了鉆石的羅裙,月亮是個不大不小的補丁,我是路燈下那個拉得長長的影子……
從效果上看,學生B比A寫得更好些。從直觀形式上判斷,學生B的成功在于抓住了人物的心理特征,運用排比和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內心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學生A則只是運用了簡單的描寫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情感,因而展現不出像學生B那樣細膩的情感。通過這樣比較,學生聯系生活經驗來加深理解和體會。引導學生多種修辭手法,特別是賦這種手法來描寫事物或表達情感,以取得增強語勢或表達更深沉的內心情感的效果。
結語
大量的讀是寫的基礎,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往往是整體的、綜合的、模糊的,寫作水平的提高常常是大量閱讀之后的突變與提升。方法是航標,在有效方法的指導下,通過不斷訓練,教師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語文讀寫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教學出版社,1980.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教師教學用書高中語文(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覃碧霞(1970— ),女,廣西欽州人,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閱讀與寫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