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奎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數學教學應結合學生的全面發展,設計更加開放且具有實踐探究價值的教學策略,進而提升數學教學實踐的有效性。”從新課改背景出發,簡要分析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低效性的問題,結合實踐提出有效的數學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設計;實踐策略
小學數學課程不僅能幫助小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能,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實踐應用能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應用意識和實踐運用能力,更能使小學生在基本知識技能、情感世界、人生態度與生命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得到長遠發展。如何才能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更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呢?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以下幾點想法。
一、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分析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著重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更應該密切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點掌握的親身體驗,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學生的眼球逐漸吸引到課堂中去,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專業素養和生活實踐能力。例如,(1)教師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設計游戲——“數青蛙”,讓學生邊拍手邊唱兒歌,并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分別對兒歌后面的內容進行大膽猜測,并選出學生代表對兒歌內容進行整理歸納。(2)教師在講授“排列組合”時,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而且深化對數學與生活的理解。
二、明確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全面發展
新課程標準不僅打破傳統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目標的過度關注,還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對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教學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出全面綜合的要求。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準備階段,教師應深入分析每一個維度目標的內涵,并結合數學課程內容進行思考設計,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明確指引。
三、滲透生活化理念,引導學生實踐應用
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數學不單單是人們生活、勞動中不可或缺的知識,更是學生生活實踐中應用的工具。對于小學數學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已經無須贅述,在小學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應從這個角度出發,滲透生活化理念。
小學數學教材是教師教育教學的重要依據,但絕不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唯一標準。作為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水平,更應該創新性地運用教材,注重學生的多方面發展,讓學生在快樂、充實的課堂教學中學習,使數學學習內容具有實踐性、價值性、挑戰性。
四、有效地開展數學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目前教育工作者對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基本上達成了共識,教師應該靈活應用多變的教學模式,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有選擇性、目的性地進行講授或引導。在探究操作中小學生遇到數學疑問時,教師應該積極地進行點撥;在探究操作中小學生遇到數學困難時,教師更要給予特別的幫助;在探究操作中小學生遇到數學阻礙時,教師要啟發他們,進行“引線式”的講授。當學生有尋常的想法和見解時,教師要馬上給予極大的贊賞,讓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天空中展翅高翔。
五、組織合作交流,提升互動學習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小學數學學習的有效性不能單純地依靠學生機械式模仿與記憶,更應該親身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現在,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和傳統單一的數學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缺乏興趣,所以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是教學的必然發展趨勢。
眾所周知,合作交流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性探究,還能靈活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因此,教師應重視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為學生進行互動溝通提供開放性的空間,激勵學生集思廣益,在更加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中提升學習效率。
六、完善教學評價,優化教育效果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育教學評價方式不僅要求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密切關注學生有效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自信心,更為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確定了目標、指明了方向。因此,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目標應多元化、方法應多樣化。教師根據數學教學目標提出多維要求,讓學生展開自評和互評,通過各種學習手段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分析學生在課上、課下的表現,進而形成全面、客觀的評價標準。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下,如何讓小學數學教學變得更有效,這是教師面臨的更大挑戰。眾所周知,數學教學是一個漫長而枯燥的過程,它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有效的授課模式,還需要學生對數學生活產生濃厚的興趣。數學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生明白教師所要表述的意思并合理、正確地將知識應用在實踐生活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依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課堂地位進行明確,讓學生逐漸成為課堂的核心、主人。
參考文獻:
[1]戰攀.新課標背景下關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分析[J].學周刊,2019(17):40.
[2]馬冬.“新課標”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西部素質教育,2019,5(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