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銀妹
摘 要: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許多特色文化。這些傳統文化是中國人非常重要的精神財富,值得年輕人繼續弘揚。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很多語文教師逐步提高了對古詩詞教學的重視度。在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滲透著傳統文化。因此,教師就要嘗試多種不同的措施,對教學方法予以調整,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繼而實現文化傳承。
關鍵詞:小學教育;古詩詞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對于傳統文化而言,一直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瑰寶,其已經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為了能對其進一步弘揚,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合理調整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文化認知,并主動承擔傳播文化的責任。
一、小學古詩詞教學傳統文化滲透存在的問題
(一)古詩詞學習難度大
古詩詞中包含了許多生僻字,相比于現代文學,整體學習難度偏大。尤其是在進入小學中、高年級之后,難度還會進一步提升。早期在教學時,很多教師總是將重心放在字、詞、句方面,認為學生只要做到全面理解,并完成背誦、默寫即可。然而,這種方式很難讓學生做到情感體驗,無法理解其中的魅力。基于這樣的狀況,教學的效果自然無法令人滿意。此外,部分教師在授課時,由于應用的方法不合理,從而導致整個學習活動變得極為機械化,讓學生感到十分吃力,無法有效體會背后的韻味。
(二)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夠
伴隨時代的推移,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變得十分頻繁。許多西方文化在進入我國市場后,占領了思想高地,使得部分傳統文化發生流失。尤其是在小學生群體中,普遍推崇西方文化,諸如在過節時,會選擇過圣誕節、萬圣節或者愚人節。長期處于這種狀態,學生自然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變得十分淺薄,盡管在語文教材中能接觸到各種不同的經典文學作品,但在他們心中,這些都只是考點而已。如此一來,學生的實際發展就會受到諸多限制。
(三)誦讀指導被忽視
在古詩詞教學中,誦讀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可以體會背后的文化內涵。但是從當前狀況來看,多數教師只是要求學生反復誦讀,確保其完成記憶和背誦,而沒有思考這種方法是否正確,也沒有花費時間進行指導。基本上,學生在完成古詩詞學習之后,只能了解其大意,明白具體的情感,掌握了考試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存在明顯缺陷,很難做到欣賞和感知,自然無法實現文化傳承的目標[1]。
(四)缺少整體感知
許多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工作時,只是對其中的字詞展開剖析,并完成思想歸納。整個課堂極為死板,毫無美感。學生只能坐在臺下被動接受,幾乎沒有任何機會進行思考。顯然,多數學生對于這種方法并不喜歡,時間一長,就會感覺無聊,從而發生了思想拋錨的情況。不僅如此,這種方法還會對學生的想象力帶來限制,讓其很難從整體角度出發對詩歌進行感知,進而影響了個人發展。
二、加強傳統文化滲透的方法
(一)培養學生的興趣
1.講解背景故事
對古詩詞而言,創作本身有著較強的背景色彩。如果教師在進行講解時,可以嘗試對其背景故事予以分析,并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創作方法,自然可以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具特色,對學生有著更強的吸引力。如此就能有效完成文化分析,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在對杜甫的古詩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想一想自己曾經學過杜甫的哪些古詩,并自主分析,對其中滲透的情感展開對比。諸如,在《絕句》之中,其風格十分歡快,充滿激揚的情感;而在《春夜喜雨》之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幾經沉浮之后,仍然保持樂觀的良好心態。基于古詩相關背景故事可以發現,在不同的時期,作者的個人情感存在顯著差異,運用的創作風格也完全不同。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安史之亂”的相關故事,并讓學生結合杜甫詩中的文字描寫,體驗其中滲透的情感內涵。并以詩歌為基礎,感受傳統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思考當前時局的現狀。如此一來,不但學生的理解水平會有所提高,而且還能促使愛國情感的滲透,讓其明白愛國的意義所在[2]。
2.開展朗誦比賽
通過開展古詩詞朗誦比賽,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潛在的積極性,并使其更好地進行文化認知。相比于單一的課堂講解,這種方法可以促使更多學生參與進來。尤其是一些特別喜歡古詩的學生,誦讀活動是展示自我能力的最佳平臺,通過融入個人表現,向所有人展現自己的能力;而對于一些學困生而言,在活動中能接觸到許多課外知識內容,從而做到全方位熏陶。
例如,每隔一段時間,教師就可以嘗試在班級內部舉辦朗誦比賽。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先對古詩詞的音韻美展開講解。古詩詞十分注重押韻,因此人們在誦讀時,可以從中獲得獨有的快感,體會其中的樂趣。帶著這樣的想法,學生能更好地展開誦讀,盡可能保證自己的發音做到字正腔圓,并注重輕重緩急,并將自己的遐想代入進來,深入體會其中的音韻美感。不同學生所喜歡的古詩有所不同,實際選擇的作品自然也完全不一樣。在整個課堂中,學生就能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古詩。不僅能使自身知識變得更為豐富,還能認識到古詩文化的音樂美,進而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實際認知。
3.渲染教學氛圍
古詩詞由于誕生的年代較早,無論是內容還是表達方式,都與現代文學有著諸多區別。因此,相關學習工作并非一兩天就能完成,學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慢慢思考,做到長期積累。為此,教師就需要為學生營設良好的外部氛圍。畢竟小學生年幼,很容易被環境所影響。當其處在充滿古詩文化的環境中,自然也會被環境熏陶[3]。
例如,教師在對古詩詞講解時,除了要分析古詩詞的古詩、表達手法、情感以及意境外,還要引導學生對相關文化進行傳承,讓其明白古詩詞文化特有的價值。此外,教師在和學生進行溝通時,可以時不時運用一些古詩詞,以此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知。諸如,在播放長江的視頻時,很多學生都會表示:“長江實在是太美啦!”而教師則可以表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聽到教師的表達后,學生對詩詞文化自然會有更深的感知,體會到其中的美感,進而能在未來投入到詩詞學習之中,盡可能實現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