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對于規范漢字的書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針對低年級階段的學生開展漢字教學活動的時候,更加需要培養學生的規范書寫能力,這樣才能夠確保我國的漢字文化一直延續下去。因此立足于低年級階段的漢字教學活動,探究如何提高低年級階段學生的漢字規范書寫能力,促進中國漢字文化的有效傳播。
關鍵詞:低年級;漢字;規范書寫;培養策略
一個人的書寫習慣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因此在對低年級階段的學生開展漢字教學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從小就培養學生的規范書寫能力,這樣才能夠確保小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因此本文針對小學階段學生的漢字學習展開一系列探索,希望通過本文對小學低年級漢字規范書寫教學活動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到優化小學低年級漢字規范書寫教學質量的方法策略。
一、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漢字書寫的實際情況分析
首先,從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漢字書寫的學習方式來看,大部分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還沒有掌握足夠的漢字儲備量,因此小學生在進行漢字書寫的過程中,同時也在進行漢字的學習。要想讓小學生進行規范的漢字書寫,就必須從漢字筆畫的練習方面著手。可是有一部分語文教師在針對小學生的漢字書寫習慣進行培養的時候,就忽視了筆畫方面的教學。比如,有些語文教師可能會對學生進行漢字的筆畫講解,要求學生將漢字的筆畫進行拆分演示。在學生進行自主漢字書寫的過程中,語文教師不能對每一個小學生都面面俱到地監督,所以有的小學生在漢字書寫過程中,出現漢字筆畫順序不當等問題的時候都不能夠及時被語文教師發現并加以糾正。其次,從小學生的漢字書寫實際情況來看,有很多小學生在漢字書寫過程中是存在問題的,比如說,有些小學生對漢字的筆畫掌握不當,最終學生寫出來的漢字東倒西歪,并沒有中華漢字的規整之美。除此之外,漢字書寫過程中對漢字進行有效的布局也是至關重要的,但是有些小學生在進行漢字書寫時不注重對自己所寫的漢字進行合理的排版,最終導致整篇漢字看起來非常不規整,毫無中華漢字的美感。
二、如何促進小學低年級學生漢字規范書寫能力的培養
(一)注重細化漢字書寫教學活動的每一個步驟
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在進行漢字書寫的時候沒有任何基礎,這是語文教師最容易對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進行培養的時候。所以任何教師在針對學生進行漢字書寫能力培養的時候,都不能忽略小學生漢字書寫正確習慣的養成。比如,漢字的書寫需要遵循漢字的筆畫,不同漢字結構的布局。那么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漢字書寫的時候,就必須按照這樣的教學思維訓練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以青翠的“翠”這個漢字為例說明,這個漢字從結構上看是上下結構,并且上半部分的結構占據整個格子的二分之一,而下半部分由一個“卒”字組成,要想將這個漢字寫得規整,就要對漢字的結構和筆畫結構進行充分考慮。首先,上半部分的“羽”相較于常規的“卒”字要顯得稍寬,這樣才能夠為下半部分的“卒”字留下一定的視覺空間。上半部分的兩個“習”,也不能像正常的“習”字那樣顯得非常規整,而要注意在書寫第一個蟲字的時候適當地為第2個蟲字留下一定的位置,這也是中華漢字當中的謙讓之美。最后整個漢字的結構必須是上下緊湊的,否則就會導致這個字看起來零零散散。此處只是用一個簡單的漢字書寫來進行說明,主要是為了強調語文教師在教導小學生進行漢字書寫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對漢字的筆畫和結構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教導小學生如何進行書寫,才能夠真正體現中華漢字之美,而不是粗略地向學生進行筆畫教學之后,就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漢字書寫,不去觀察學生在書寫過程當中是否有操作不當的行為。
(二)注重融合中華文化元素,展開漢字教學
在我國漢字書寫的藝術當中,事實上有非常多的講究,漢字書寫事實上也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一定的聯系。比如跟從的“從”,這大體上可以算作是一個象形字,因為一個人跟在另一個人的后面,從結構上看,要使這個漢字的書寫美觀,那么第1個漢字同樣要為第2個漢字讓出一定的空間。語文教師在進行這個漢字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從這個點切入人與人之間要相互謙讓的道理上。通過這種將文化元素與漢字教學有機融合的方式,既讓學生在漢字學習和書寫過程當中,采用擬人化的手法了解不同漢字的結構,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漢字規范書寫,同時又非常有利于我國漢字文化的傳承,進一步增強小學生對于我國漢字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總而言之,培養小學生規范書寫漢字的能力,必須從早抓起,教師在對學生的漢字能力進行培養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對漢字的筆畫結構以及漢字背后所涉及的文化內涵進行細致深入的解讀,讓小學生真正吃透每一個漢字的意義,從而逐漸提高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規范程度。只有做到漢字結構的細化分析,學生習慣的細化糾正,漢字文化的細化傳承,才能夠真正培養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規范能力。
參考文獻:
徐德鑫,張曉麗,劉曉華,等.基于語文新課標的師范生,“三筆字”培養模式:以小學教育(語文)專業本科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8):10-11.
作者簡介:李克弟(1983—),男,甘肅定西人,一級教師。